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速递

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代表团携上海民办中小学校长赴香港学习调研

发布日期: 2024-12-06   浏览次数 10
 

为将上海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科技化、国际化城市,为帮助校长加强理论学习、拓展视野、广泛借鉴现代化学校治理经验,进一步加强沪港校长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工作计划安排,2024年12月1日至5日,上海市第四轮民办中小学特色建设学校的校长代表赴香港开展教育考察。此次学习调研活动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副主任刘莉莉、港澳台与海外教育研究室主任万恒及两位主任助理杨全印博士、邓睿博士共同带队。

本次活动共5天4晚,中心主任李政涛教授等将携同中心教师与16位上海民办中小学校长访问4所香港中学、3个香港著名大学。此外,中心教师将拜访香港教育局、香港田家炳基金会,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举办小型学术研讨会。

12月1日

中午,当访问团踏上香港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时,刘莉莉副主任对即将开启的5天考察、调研、学习之旅,作了具体介绍并鼓励校长们观察香港的学校办学多样性、洞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独特样态的同时,还要用“放大镜”审视成本效益比极高的学校管理细节,并通过“显微镜”捕捉每一个体现尊重与关爱的学校教育瞬间。

下午,中心首先组织大家参观了香港历史博物馆,在那里,每一件展品都仿佛诉说着这座城市从古至今的变迁历程,让大家对香港独特的地方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访问团还参观了国家安全特别展览,进一步了解了香港在国家安全意识与培育家国情怀、深化国家认同的教育推广情况。

12月2日

上午,中心主任李政涛教授、副主任刘莉莉教授等携同上海民办中小学校长赴香港浸会大学附属王锦辉中小学访问交流。香港浸会大学附属王锦辉中小学是一所由大学直接运营的直资学校,成立于2006年,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优秀的教研文化、专精的教师队伍、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在短短18年间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育教学成果,无论是学业成绩,还是科学教育、体育、艺术等已经培养了诸多卓越学子。

陈佩柔协理副校长首先代表学校欢迎远道而来的上海客人,分享了学校坚持“学生为本”的核心价值以及致力于全人教育的学校愿景。她希望通过此次交流互动,能够携手共进、共同推动沪港两地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总校长陈伟佳博士和李政涛主任互赠礼品后,陈总校长向访问团介绍了香港直资学校的办学特色,概述了香港不同类型学校的概况,然后重点阐述了直资学校的优势所在——在多个方面拥有较高的自主性——香港浸会大学附属王锦辉中小学不仅提供DSE(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与A-Level(英国普通教育高级程度证书)双轨制课程,还注重营造沉浸式的英语及普通话双语环境,并开设西班牙语、日语等多种外语课程。陈总校长强调,学校始终贯彻全人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怀精神及国际视野,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提供多样丰富的选择性课程,关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关注拔尖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育。

随后,创新及数码学习总监陈汝坚先生与苏喆琳女士联袂呈现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科创教育》主题报告,他们从AI教学、AI技能培训及其实际应用三个维度,分享了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合理运用AI,更通过现场演示生动论述了利用前沿科技激发创造力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这场参与式教学分享激发了访问团成员与教学者的现场生成式互动,引发了所有人对于AI时代未来教与学变革的深度思考和无限遐想。

最后,在学校教师引导下,访问团成员实地考察了校园内多个功能区,包括体育设施、濒危物种展览馆以及视觉艺术中心,无论是先进完备的教学设备还是匠心独运的空间布局,无不彰显出陈总校长及全体教师、家长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为学生营造优质育人环境、拓展学习空间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下午,访问团在陈伟佳博士引领下,参观了香港了最大的公共图书馆,中央图书馆。首先,校长们被一个特别的展览吸引了注意力——《银坛旧梦·昔日风华》,是一个香港收藏家从2 万多件藏品中挑选出的100件老电影海报,通过一张张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精品,领略到了电影艺术的发展轨迹及其背后蕴含的情感与故事。随后,在图书馆工作人员和香港浸会大学王锦辉中小学陈佩柔协理副校长带领下,大家逐层参观了这座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图书馆,了解了馆内丰富的资源和服务项目,并在馆长带领下进入特藏图书层,近距离欣赏到一些孤本藏品,体验了一次难忘的文化之旅。

香港浸会大学王锦辉中小学总校长陈伟佳博士,是华东师范大学香港校友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香港校友会会长,与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与华东师范大学有着长达二十年的深厚情谊,为推动沪港两地教育者的合作交流,陈伟佳博士为本次访问团精心安排了各种文化考察、学习活动,后续他还将陪同访问团到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访问。


学员感悟

12月2日上午,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李政涛主任、刘莉莉副主任的带领下,我们访问了香港浸会大学附属王锦辉中小学。陈伟佳总校长与其学校行政团队,一早已在校门口迎候,以一种温馨而亲切的方式带领我们参观了校园,并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独具匠心的校园布局、丰富多彩的课程设计以及AI在教学中的应用,无不彰显出这所学校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学校始终致力于培养兼具中国灵魂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香港人。

通过此次访问,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无论是在上海还是香港,无论是私立还是官立、津贴、直资学校,都在积极探索着多元化的育人模式,致力于培育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更多中国优质学校向中国、向世界输送卓越人才,展示中国的教育智慧与典型经验。

12月2日下午,我们还参观了香港中央图书馆,这一经历同样令人震撼不已。在霍翠玲女士柔和而专业的讲解下,我们不仅领略到了工作人员高度的职业素养,更被馆内种类繁多且历史悠久的藏书所吸引,尤其是那些珍贵稀有的绝版文献。图书馆内部管理之精细、条理之清晰,实在令人叹服。此行让我们深思:若能在学校日常工作中也能达到如此水平,则必将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正如刘莉莉教授所言,我们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不仅要拥有远见卓识(望远镜),还需具备细致入微的洞察力(放大镜)及深入探究的精神(显微镜)。唯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思考得更加透彻、学习得更加深刻、规划得更加长远、执行得更加坚定有力,实现办学目标的同时更能彰显特色与成效。


上海金山区健桥实验中学 申淑敏

12月2日,我和访问团一起参访了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景辉中小学,此次学习之旅收获颇丰,也引发了我对教育理念与实践等方面的思考。

踏入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洁而富有活力的校园环境。校园的布局精巧合理,每一处角落似乎都被赋予了教育的意义。无论是精心设置的中草药种植区域,还是随处可见的学生自习区域,都在无声地营造着积极向上、充满关爱的学习环境,对学生成长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此外,创科教育的两位老师让我们现场体验,给我们呈现了一堂生动的初中人工智能课。课程中引入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前沿内容,让学生接触到当下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场景,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和探索精神。

诚如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说“如果我们还在以过往的那一套教导现在的学生,那我们将剥夺孩子们的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式,利用技术手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做面向未来的教育。


上海新纪元双语学校 范彦

本次香港教育调研之旅,如同一场多棱镜下的深度探索,让我从不同角度领略了香港教育的多元与活力。在前两天的学习中,利用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三种视角,我初探了香港教育的现状、本质与细节,也对如何学以致用、更好的支持学生发展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望远镜下的未来展望——宏观趋势

教育体系的多元化:从参观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国家安全展览,到深入探访香港浸会大学附属王锦辉中小学,我深刻感受到了香港教育体系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不仅体现在学校类型的多样(如官立、津贴、私立、国际学校等),更体现在教育理念的开放与包容。香港教育正朝着更加灵活、多元的方向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多元的发展路径。

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王锦辉中小学的人工智能课程专题汇报和所罗门科创教育中心的实地参观中,我见证了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教学方式的创新(如沉浸式学习、3D AI作品制作等),更体现在教育目标的重塑(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未来,科技将成为推动香港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放大镜下的本质洞察——核心价值

全人教育理念:在听取陈伟嘉校长对于香港私立教育以及学校的介绍时,我深刻感受到了香港教育对于全人教育理念的坚守。这种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认知、体能等多方面素质。这种教育理念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和能力的培养。

灵活自主的办学特色:香港私立学校(如王锦辉中小学)在办学上享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自行订定课程、学费及入学资格等。这种灵活自主的办学特色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学习选择。这种特色让我看到了教育创新的可能性,也让我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注入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显微镜下的细节观察——实践智慧

人工智能课程的实践探索:在王锦辉中小学的人工智能课程中,我观察到了教育者如何将抽象的人工智能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实践项目。通过工作坊、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创造中成长。这种实践探索让我看到了教育者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可能性,也让我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注入更多的实践性和创造性。

沉浸式学习空间的打造:在参观所罗门科创教育中心时,我深深被其打造的沉浸式学习空间所吸引。这种空间不仅提供了先进的学习设备和工具,更营造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创新文化。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更能够激发内心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动力。这种学习空间的打造让我看到了环境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也让我思考如何在学校中创造更多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空间和环境。

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去拥抱教育的变革与挑战,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期待与更多的教育者一起探讨、交流和实践,共同推动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浦东万科学校 于晓


撰 稿:贾   彬  邓   睿  万   恒

审 核:李政涛  田爱丽 

编 辑:舒   扬


@

关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官方微信号:NTCS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