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速递

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代表团访问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及香港林炳炎中学

发布日期: 2024-12-13   浏览次数 10
 

为将上海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科技化、国际化城市,帮助校长加强理论学习、拓展视野、广泛借鉴现代化学校治理经验,进一步加强沪港校长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工作计划安排,2024年12月1日至5日,上海市第四轮民办中小学特色建设学校的校长代表赴香港开展教育考察。此次学习调研活动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副主任刘莉莉、港澳台与海外教育研究室主任万恒及两位主任助理杨全印博士、邓睿博士共同带队。

本次活动共5天4晚,中心主任李政涛教授携同中心教师与16位上海民办中小学校长访问4所香港中学、3个香港著名大学。此外,中心教师将拜访香港教育局、香港田家炳基金会,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举办小型学术研讨会。

12月5日

12月5日上午,中心代表团访问了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

代表团首先抵达香港城市大学,由常务首席副校长张泽松教授接待。电机工程学系张泽松教授特别邀请了他的团队及内地在城市大学就读的学生共同参加,分享了他的研究领域,学生们则分享了他们在校学习的感悟,并一一回答了校长们的提问。

李政涛主任感谢了香港城市大学相关领导、教师、学生的周到安排,对香港城市大学近年来在多个学科领域取得的成果表示祝贺,也祝愿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的建设更加顺利!

校长们听取了城市大学简介和招生条件及发展规划之后,在学校教师、学生的陪同下参观了学校的主要设施设备,并到学校的一个小型博物馆,参观了陈列的形态多样、精美绝伦的不同年代展品。

香港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港城大(CityU)”,是一所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九所拥有全面自行评审资历的大学之一,为香江学者计划、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粤港澳高校联盟、粤港澳高校智慧校园联盟、京港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沪港大学联盟成员高校,商学院获AACSB和EQUIS双重认证,能源与环境学院获得英国CIWEM和IGEM工程师资格。

香港城市大学前身是1984年在九龙旺角建立的香港城市理工学院,1995年更名为香港城市大学并迁往现校址九龙塘,1997年在原威灵顿中学旧址设立九龙湾分校,提供副学士及高级文凭课程。2001年,于内地设立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2013年,设立香港城市大学成都研究院,在内地拥有苏州研究院、深圳研究院、成都研究院,2024年,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正式设立并开始招生。

随后,代表团赴香港浸会大学参观,由大学副校长Albert Chow教授接待。在参观学校主校区的同时,分享了香港浸会大学近年来的发展现状,对内地的招生的本科专业,入学情况等也做了介绍。

香港浸会大学(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简称“浸大”(HKBU),位于香港九龙塘,隶属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管辖,也是香港八所重点公立大学之一 ,浸大是一所立足国际的研究型博雅大学、是一所香港特区政府全面资助的公立文理综合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为学生提供广泛多元、跨学科及具有创意的教育,不仅在艺术领域、人文领域专业基础扎实,还在科学及中医领域上不断带来突破。

5日下午,代表团全体成员出席访问了香港洁心林炳炎中学。

访问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是听课环节。为了让中心教师与上海民办中小学校长进一步了解香港课堂教学,香港洁心林炳炎中学特意安排了4节平行课,包括英语、语文、信息技术等,供代表团成员观摩、交流。

其次是分享环节。香港洁心林炳炎中学校长刘瑶红博士非常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这所女校的教育理念,围绕着育人目标所开展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师发展、学生生涯发展等领导与管理重点,详尽地让内地学者和校长们了解了这所位于香港九龙黄大仙区横头磡富美街,成立于1972年的文法女子中学。该校注重培育学生均衡发展、发挥潜能、主动学习、增长智慧,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做出了许多探索与努力。

第三是参观环节。香港洁心林炳炎中学校长刘瑶红博士及其教师团队陪同代表团参观了每个楼层,驻足聆听学生的合唱表演,观看学生的手工、科技等作品,更为直观全面地了解了学校在有限的场地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开拓创作空间。这个学校虽然空间不大,但是通过校长、教师的精心设计,显得特别整洁、雅静,令人耳目一新。

最后,刘莉莉主任代表中心及民办中小学校长向刘瑶红博士表示感谢,让代表团有机会更深刻地理解香港办学团体的多样性、基础教育的丰富性、校本课程的选择性等,直观感知了香港如何保证更为公平公正、优质均衡的教育服务。

学员学习感悟

走进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了解了学校的王牌专业,也接触到了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感受到严谨的治学精神、对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探索以及对人才的渴求。具体了解了两所大学对年内地生的升学政策和招生要求后,也特别欣喜,因为这是对内地学生的利好,孩子们又多了一个选择,多了一个学习发展的机会。

洁心林炳炎学校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课堂呈现,校园参观,还是校长的专题报告,都彰显着在过去那么多年,全体教师一直孜孜不倦地在引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道路上不断深耕,且阶段成效显著。

几天的参访,感受到香港办学的多元,办学的活力,希望教育部初中校长培训中心能带领两地校长继续深入交流,形成常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 胡悦来

12月5日,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李政涛主任、刘莉莉副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习。两所大学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里多元开放的学术氛围和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港城大在202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最国际化大学排名中位居第一,他们在全球有超过400个合作伙伴,在校园里随处可见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创新无限的办学理念,为学校的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浸会大学秉承着”笃信力行”的校训,以其富有特色的跨学科专业、灵活的课程设计在有限的学时要求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第一主修和跨学科第二主修,无疑让学生有了更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香港教育实践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不仅体现在高等教育,在中学阶段也表现出勃勃生机。下午访问的洁心林炳炎中学,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作为一所创办于1972年的女校,洁心林炳炎中学一直注重价值教育和心灵教育,在德育方面强调学生品德、心性和成长培育,在学科教学方面注重自主学习,从制定目标和预习到自学、小组共学、组间互学再到反思及总结所学,学生的自主性,适异性有了显著的提升。我有幸观摩了中五学生的英文课堂,生生互动,师生活动的高频、高效,反馈的积极、全面,都让我颇有感触。学校的课程和学习经历中空间的突破,让我们看到课堂以外的延展,无论是STEAM跨学科的探究式专题研习,还是跨范畴的增润学习经历,抑或是生成AI的入校计划,无不体现了香港教育对于全人教育理念的坚守,对科技智能化教学的接受和探索,也更让我感受到开放和创新的理念和心态,才能真正去迎接教育的变革和挑战。


上海市民办新虹桥中学 张楼

12月5日上午,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教授及副主任刘莉莉教授的带领下,我们上海一行16位民办中小学的校长一起来到了香港城市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参观、访问、学习,深感这两所世界一流名校在教育教学理念、校园管理以及学术氛围等多个维度上,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一、教育理念的创新与实践

在城大的参观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该校教育理念的前瞻性与先进性。城大不仅重视学术研究的前沿性,更强调将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并积极鼓励城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进行创业实践,也提醒我们,在基础教育领域,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育其实际操作能力。浸大以其独特的学术氛围与人文关怀,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该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关注学术成绩,更加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

二、校园管理的精细化与人性化

香港寸土寸金,尽管校园空间有限,但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手段,两所高校实现了对每一寸土地的高效利用。同时,学校注重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为学生营造了便捷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不仅提升了学校的运营效率,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加舒适的学习氛围及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与活动平台,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全面关注。

三、学术氛围的浓厚与自由

两所高校给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其浓厚的学术氛围与自由的学术环境。学校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并提供充分的资源与支持。同时,学校重视学术交流的开放性,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讲座与交流,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这种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它让我们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下午,我与访问团一起来到了香港洁心林炳炎中学进行访问学习,受到了该校校长刘瑶红博士所带领团队的热烈欢迎。学校为我们精心准备了访问行程,也有幸聆听了该校中五级学生的精彩英语课堂。香港洁心林炳炎中学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探究模式,倡导教师对于课堂模式的积极改革,这与我校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模式及“做有内驱力的小陶子”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在参观了学校的多个教学设施后,我们对洁心林炳炎中学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该校不仅在学术上追求卓越,还非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体育、艺术和社区服务等方面。我们特别欣赏该校如何将科技融入教学,以及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次访问,我们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相信这些都将对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能继续深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探索教育创新的路径,以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和质量提升。我们坚信,通过不懈努力,两地教育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上海民办至德实验学校 黄丹微


撰      稿:万   恒  阎文鑫

感悟整理:邓   睿

审      核:李政涛  田爱丽 

编      辑:舒   扬


@

关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官方微信号:NTCS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