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员风采

黄怀芳:“和美教育:为孩子的美好人生奠基”

发布日期: 2024-05-02   浏览次数 10
 

黄怀芳

广西来宾高级中学书记、校长

教育硕士,37岁评为特级教师,47 岁评上正高级教师。大学毕业后, 曾在柳州地区民族高中工作18年,担任18年班主任、学校两届年级部主任、学校德育处主任,后调至来宾高级中学5年副校长,来宾市第一中学6年党委书记、校长,现任来宾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广西特级教师巡讲团成员、广西数学协会常务理事、广西师范大学数统学院硕士生导师、南宁师范大学数计学院硕士生导师。曾被评为广西特级教师、广西优秀教师、广西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2024年3月30日上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优秀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在泉州市隆重举行,广西来宾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黄怀芳做了题为“和美教育:为孩子的美好人生奠基”的教育思想报告并与现场的与会校长代表们进行了互动交流。长春教育学院张彤教授和指导老师熊万曦副研究员分别对黄怀芳的和美教育思想进行了点评。

黄怀芳教育思想研讨会举行


本场研讨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韦保宁副教授担任主持人。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韦保宁

主持本次研讨会


“和美教育”是黄怀芳校长基于30年深耕桂中教坛的实践历程凝练出来的教育思想,本质上反映了黄怀芳校长对教育目的、教育过程、教育途径、教育方法、教育实践等问题的理解。黄怀芳校长结合所在学校地处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这一地理位置及学生生源质量逐年递减的现实问题,引入对教育思想的深入思考——到底怎样的教育才能托起来宾老百姓的教育梦?

黄怀芳校长从孕育与萌芽、生长与延展、发展与迭代、追问与思考四个阶段汇报其教育思想的内涵及生成过程。“由和致合,由合致美”是和美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由和致合”是通过营造和谐、和好、协调的教育环境,促进各方面的融合与合作。“由合致美”是和美教育的目标追求,它强调通过各方面的融合、合作与合力,达到教育过程的和谐美好,实现教育的卓越与优秀。“美”是对“和”与“合”的升华,是教育追求的教育生态、终极目标和理想状态。随后,黄怀芳校长从“融情-燃情-升华”三个维度谈了和美教育的具体实践。“融情”即筑建教育生态的正能量场;“燃情”即激发干事热情和激情,实现“由和致合”的教育力量;“升华”则是打造“由合致美”的教育生态。最后,黄怀芳校长动情地总结到:“和美教育的实施,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可见的成绩提高和一本率的提升,而是让每一位孩子始终心怀美好、心怀希望前行,为孩子的美好人生奠基。”

黄怀芳做了题为“和美教育:为孩子的美好人生奠基”的教育思想报告


在互动交流环节,与会校长提出了如何践行“和美教育”的理念和“由和致合,由合致美”背后的教育生态是什么样等问题。学校团队从三个维度逐一解答:一是抓住“情感线”,用亲身经历和体验陈述黄怀芳校长的教育情怀对学校师生的影响;二是争做“大先生”,教师队伍人人崇德、和教、合作、美教,目标是争做“和美教师”和“和美名师”;三是善用“大课堂”,实施三环四步的教学模式已见实效,构建了“和美教育”的育人途径。

黄校长团队与现场校长交流互动


长春教育学院张彤教授以“理解小芳教育,理解和美教育”为题,从“感知小芳教育”到“思考小芳教育”进行深度解读,认为“和美教育”体现教育过程中的价值迭代发展的逻辑,从和谐到合作融合再成就美好,教育成效不断循环螺旋上升,这使教育对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作用体现得越来越完善。和美教育思想使得学校办学既有灵魂又有实践路径。最后,张彤教授致敬黄怀芳校长:“实施美的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使命,我们应以一切美好事物,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同时,学生也是和美教育的实施者,每一个人都要散发和美之光,以影响更多的人。小芳校长以他美好的世界观温暖了他能温暖的世界——他的学生、他的老师和他的学校,包括我。”

长春教育学院张彤教授点评发言


熊万曦副研究员以“弘扬教育家精神要少一些急功近利”为题来解读黄怀芳教育思想,他认为需要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探讨黄怀芳校长的教育思想,学校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为了更好地理解黄怀芳教育思想的内涵,他比较了国内六所实施“和美教育”的学校各自的特点,以此论证黄怀芳教育思想的独特性在于强调了“和美教育”的过程与方法,重视将“和美”的理念融入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最后他认为黄怀芳校长在中西部待发达民族地区坚持教育理想,凸显了校长的教育情怀对涵养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性。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熊万曦点评发言


校长学习感悟

学习了黄怀芳校长的高质量教育体系背景下的教育思想,不仅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整体发展,加快校际均衡发展,也保障群体公平发展,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在学校管理方面,永远以“心态平和”的姿态、“条例清晰”的思维、“脚踏实地”的行动去落地到位。创造了135管理机制,“1”即一个目标,“3”即聚焦常规动作、创新动作、服务措施“三个方面”,“5”即至少形成五个方面的合力,学生发展内动力如何,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创造力。永远以一颗赤诚热忱的心,去探究与发展教育。


濮阳市实验中学 王广英

黄校长致力寻求教育本来的美和朴实,立足于对学生品德的培养。这样的差异首先是地域的差异,但教育往往就是在质朴中寻求真谛。黄校长注重培养健全的人格去推动学生向善、向美、向多元发展,提出了和美教育,核心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规律的尊重,对人生成长的尊重,我认为也包括了对地区教育差异的尊重。黄校长的报告给我最大的思考是:如何快速建立学校老师共同的教育志向,生成教师较高的职业追求?如何让学校课程建设更加适应于学生,更具有地区特色并能帮助到学生的成长?如何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使学生高质量成长,向善、向美、向多元化发展?


贵阳市观山湖区外国语实验学校 付晓娟

黄怀芳校长分享了他的教育理念和经历,在分享过程中,被黄校长的淳朴、热情所感染。他提出了在桂中这片土地上,教育虽曾面临困境,但他的团队以坚韧和智慧,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特色的教育之路。他坚信教育的力量,致力于培养人格健全、多元发展的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美教育不仅提升了来宾市的教育质量,更让“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梦想变为现实。我深受启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领孩子们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途径。他提出:“人的方向对了,目标明了,心态正了,一切就顺畅了”,对每个人都有借鉴作用。


深圳大学附属坂田学校 高伟

参加广西来宾高级中学黄怀芳校长的“和美教育:为孩子的美好人生奠基”教育思想研讨会,我感受颇深。黄校长提出,和美教育旨在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为其未来奠定坚实基础。这种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让孩子在和谐、美好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我深刻认识到,和美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品格、启迪智慧。作为教育者,我们应积极践行和美教育,为孩子的美好人生筑梦前行。此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将努力将和美教育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为学生的成长贡献更多力量。


上海外国语学校附属龙岗学校 孙越

黄怀芳校长激情昂扬地报告了和美教育的缘起、内涵、实践以及展望。通过“由和致合”营造和谐、和好、协调的教育环境,促进各方面的融合和作;“由合致美”是和美教育的目标追求,强调通过各要素的融合,促进人格健全,全面发展,达到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和谐美好。


深圳凤凰山小学 肖国辉

黄怀芳校长在分享自己的办学思想时总说自己没有高深的理论,但是他的发言中多次提到“三”这个数字,潜意识里面已经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底蕴。比如,他提到办好学校的“三驾马车”:1.校长做好三件事:学校文化、课程框架、问题解决;2.学生做好三件事:好好活着、好好生活、好好学习;3.教师做好三件事:好好活着、好好生活、好好工作。黄校长几乎每天清晨在校园中前后击掌唤醒沉睡中的校园和学生,让他们在充满激励与激情的掌声中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无形中形成了学校的“和美”文化。这是一个特别接地气又特别有情怀的校长,把一件件看似简单的事做到了极致,非常了不起,我要靠近他和谐、温暖、美好的教育情怀。


深圳聚英小学 陈娟

和美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学校致力于创造一个和谐、积极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术能力、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和美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鼓励学生发展善良的品质,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通过艺术、音乐、文学等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成为有品味、有创造力的人。也倡导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鼓励学生在各个领域都进行尝试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在和美教育的理念指引下,学生在一个和谐环境中发展自己的潜力,有助于培养出全面发展、具备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学子。

深圳白泥坑小学 陈仕强

参加中心举办的全国优秀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聆听了广西来宾市黄怀芳校长作的题为《和美教育:为孩子的美好人生奠基》的报告,印象特别深刻,感受特别强烈,因为他提出的和美教育与我践行的尚美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来宾高中以“秉承和合理念,锤炼坚毅品格,铸造和美人生”为指导思想,开设各种活动课程,促进学生知行统一,彰显个性,全面发展。黄校长提出的和美教育体现了教育过程中的价值迭代发展的逻辑,从和谐到合作融合再成就美好,教育成效不断循环螺旋上升,这使得教育对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作用体现的越来越完美。我将认真学习黄校长的办学思想,不断借鉴,努力丰富自己的“尚美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脚踏实地的把尚美教育扎根于校园。    


南充市蓬安县实验小学  罗敏


撰       稿:黄怀芳  熊万曦  邓  睿

感悟整理:阎文鑫

审       核:李政涛  田爱丽

编       辑:舒   扬


@

关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官方微信号:NTCS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