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速递

建设教育强国,校长何为?这场刚满周岁的“咖汇”提到这些关键词

发布日期: 2025-03-29   浏览次数 10
 

3月27日,在“月末咖*汇”首期举办一周年之际,“月末咖*汇”第七期来到了百年名校广东广雅中学,围绕“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校长何为?”主题开展研讨。


此次“月末咖*汇”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广州市教育局主办,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协办。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在致辞中表示,“月末咖*汇”已经连续举办六期,是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研究平台、培训平台、宣传平台。他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充分理解和把握《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精髓和内涵,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与校长的发展连接起来、与学校的发展连接起来,成为推动学校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强大的动力。



广州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谷忠鹏在致辞中表示,“月末咖*汇”首次走出上海,即落地广州,是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对广州教育的充分认可。校长作为学校的领航者,在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过程中肩负着特殊而重要的使命,他期待以“月末咖*汇”契机,针对教育强国进程中的难点、堵点,凝结出开创性与朴实性的解决方案,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



活动开幕式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郅庭瑾主持



“世界教育中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这些关键词,他们这样解读——


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以“以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顶层设计与区域发展”为题作引导性报告,他表示,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的基座、民族复兴的基业、教育强国的基石,教育强国是本质论、目的论、实践论、方法论的统一。



高书国对《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提到的“世界教育中心”进行解读,他表示,世界教育中心是在全球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发挥领导作用的国家或城市,是世界重要的教育思想创新中心、教育改革策源中心、高质量教育发展中心和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高书国说,中国基础教育稳居世界前列,在教育的主要矛盾从规模增长转到质量提升的大背景下,教育改革的主体责任需从宏观领域下沉微观领域,需实现教育改革回归学校、教育改革回归课堂、教育改革回归教师、教育改革回归学生。


他表示,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争之争”的根本优势。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正是谋划和赢得这种优势的战略性行动。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刘莉莉对《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中提到的“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做出解读,“从字面来看,没有拔尖创新人才就没有教育强国的实现,但是,如果只有拔尖创新人才,强国建设也就失去了意义。”她认为,拔尖创新人才是在不同领域有天赋的人,而不仅仅是“会做题的理科生”。刘莉莉提到,《纲要》中的“沃土计划”与“脱颖计划”聚焦了人才的早发现、早培养和早成长,但现实中往往有许多大器晚成的案例,能否为这类人才制定贯通培养计划、拓宽成长路径是下一步需要关注的问题。



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刘莉莉提出,“首先,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基础,包括价值定位、思维品质、实践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和心理韧劲;其次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发展多元兴趣;此外,学校也要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平台和场域,让学习在校园里随时随地发生。”


9位校长共话《纲要》学校实践


会上还进行了两场圆桌论坛,分别由上海教育报刊社副社长赵玉平,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助理、培训部主任杨全印主持。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实验中学校长游永亮表示,作为广州市白云区一所远郊的乡村完全中学,学校更关注学业薄弱学生的发展,“学校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人,老师要用更多的爱心、耐心和包容心做好托底教育。”学校以人生规划为导向构建多元育人体系,开拓多样化的升学途径。游永亮表示,当学生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又有清晰的前进之路,即使再普通的学生也能找到自己的光。实现教育强国梦想,基础教育是重要的基点,促进学业基础薄弱学生的发展,就是抬高基点,


广大附中南沙实验学校是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五年前,校长陈文学带着广附集团的办学经验来到距离城区60多公里的南沙,提出“让每一个南沙孩子,无论出身,都能站在广附的肩膀上眺望世界”的理念,学校创办之初,就派出24名南沙教师到总校沉浸式跟岗两年,这一批教师已经成为各个学科的带头人、管理团队的中坚力量;学校“因地制宜共生”,构建了“向海而生的十二年课程链”,开设选修课30多门、社团课70多门,经过五年的努力,家长已不再单纯地询问孩子的成绩,而是主动与老师探讨孩子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陈文学表示,这不仅是南沙教育的实践,更是对教育公平的追求。


广州市越秀区育才实验学校校长陈建国表示,育才实验学校从“民办”转为 “公办”,不仅是办学性质的转变,更是从“选择性教育”向“普惠性教育”的责任升级,学校聚焦数字赋能提升教学质量,全力打造公办初中新标杆。学校通过数字化建设赋能课堂革命,教学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借助数字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其量身定制教学方案;学校同时推进作业革命,构建基础巩固层、能力提升层、创新拓展层三级作业体系,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提供精准化指导。陈建国表示,育才实验学校经历的转型“阵痛”是中国教育从效率优先到公平优先的缩影,为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广州市黄埔区玉泉学校是一所区属普通公办九年制学校,校长肖宇宁介绍说,玉泉学校位于国民革命策源地羊城广州、红色热土黄埔,学校把“到黄埔去,到延安去”的革命初心理想作为连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座桥梁,坚持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底色教育;结合广州这个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多元文化交融、意识形态交锋的特殊性,学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代表的底线教育;黄埔区是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国家关键技术研发区,学校还聘请专家院士、科技工作者或家长朋友成为学校的科学副校长、班级科技辅导员,联动内外资源开辟第二课堂,推行以科技报国为代表的底气教育。



深圳仙田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创办于2019年的九年一贯制学校,5年间,学校构建了校本化、可视化的整体教学体系。校长吴红剑介绍,“在小学阶段,学校课程以普及体验为主,强调习惯的养成,学校为低年级孩子打造了一个酷跑乐园,每周开设一节游戏课,让他们尽情摸爬滚打;到了初中阶段,课程的打造更注重学生内驱力的发展,因此,学校开启了分层自主走班和分级评价制度的尝试,使每个孩子都能够实现全面、健康、可持续成长。”


广东广雅中学是一所拥有138年历史的岭南名校,“我们希望打造一所既传承广雅百年书香文脉,又极具现代化理念的未来菁英学府。”副校长陈一鸣介绍,“5年内,学校将在3个方面得到突破——构建多元选择而贯通的课程;把课堂的精彩建立在从教走向学;让教师自主而有质量地成长。”去年,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共同在新高一年级创立了首届“科创英才班”,聘请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担任“科创英才班”首批导师,共同推动和探索科学人才“中学—高校—科研机构”一体化培养新路径。


广州外国语学校以“文化基因”课程为核心,通过项目化学习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开设了“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穿越时空,对话英雄”等特色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尝试撰写中英双语论文、录制与古代人物对话的英文短视频等方式,树立起文化自信。“此外,我校还打造了‘语言+科技’特色课程群,推动文理交叉创新。未来,学校将探索‘双高贯通’课程体系,打造更具包容性与前瞻性的教育生态。”副校长李伟表示。


澳门教业中学校长贺诚表示,他2007年赴澳门担任教业中学的校长,在十余年的工作中,他将澳门特区政府课程与国家课程、IB国际课程3种课程融会贯通,让这所百年老校重新焕发青春,并培养“爱国者治澳”的有生力量。学校进一步提炼学校的课程目标,即培养目标——家国情怀、传统根基、世界眼光。学校去年搭建澳门历史文化体验馆,融合现代科技与文化,通过多媒体互动技术让历史和文化更生动有趣,形成有主题、有要素、有活动、有探究、有体验的教学新样态,进而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深刻理解和文化自信。经过持续多年的努力,学校从原来1680名学生已发展到现今的3300名学生,成为澳门三大学校之一。


清远市第二中学校长孔剑锋认为,只有提供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学习内容才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构建了完整的课程体系,目前开设了102门选修课、24个社团,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赛道;此外,学校也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关注学生的天性和认知规律,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仲立新为本次会议做总结,他认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落实,校长是关键,需要重点关注以下问题,“一是价值观塑造,作为教育管理者应当高度重视思政教育,体现教育的政治属性,努力构建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和线上线下的一体化思政教育体系,着力提高大思政课品质;二是高度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着力围绕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推进学校教育变革;三是防止和破除‘分数至上论’,要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四是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主题来推进改革,积极推动新技术普及,通过新技术赋能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五是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积极发现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禀赋,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不断提升学生对问题探究的专注度;六是要高度关注中考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方向和趋势,重点围绕学生的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文字:曹轶姗、王佳依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芮德贵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来源:第一教育微信公众号


@

关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官方微信号:NTCS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