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速递

第一期全国县域中学书记校长数智化领导力研修班顺利结业

发布日期: 2025-04-15   浏览次数 10
 



4月11日,第一期全国县域中学书记校长数智化领导力研修班结业典礼在成都七中林荫校区举行。经过近一年的系统学习与实践,来自全国各地的县域中学书记、校长齐聚一堂,总结研修成果,共话数智化教育未来。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教授、副主任田爱丽教授,戚业国教授,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原校长刘京海出席了结业典礼。本次结业典礼由田爱丽教授主持。




专家引领:AI赋能教育的底层逻辑与实践路径


戚业国教授做了题为《AI赋能学习方式变革的底层逻辑与实践路径》的专题讲座,深入剖析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大模型)如何推动教育变革。他强调,AI赋能教育需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数据积累与场景化应用,避免脱离教学实际的空想。戚教授指出,未来教育将向智能化、个性化、深度学习转型,但技术应用必须服务于教育本质,而非盲目追求形式化。他认为大模型在教学中的运用,必须厘清底层逻辑,这样才可能充分发挥AI赋能教育变革的巨大潜能。


校长分享:数智化转型的县域实践


在“数智化实践改进”主题分享环节,四位校长展示了各校的探索成果。

上海市张堰中学阮旖校长构建以天文科技为特色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结合元宇宙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推动跨学科教研创新。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吴伟校长强调AI与教育规律结合,未来将构建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提升师生人机协同能力。成都市棕北中学张家明副校长通过手写板技术、AI教学评估等工具,生成8569份学生数字画像,显著提升教学精准度与教师信息化能力。贵州省印江中学陈松校长建成大数据可视化、人脸识别等10项智慧校园系统,目标实现行政效率提升40%,打造省级数智教育标杆。


专家点评:数智化教育需做到“因材施教”


刘京海校长指出,AI技术应聚焦“学”与“做”的智能化突破,开发模块化智能体需结合具体教学场景。他呼吁学校立足实际需求,推动优秀教师与技术人员协同创新,实现规模化因材施教。在此过程中,保持教育主体性与技术工具性的平衡,将是数智化发展的关键。

戚业国教授认为教育应回归本质,避免过度追求技术化与形式化。他对“AI课堂分析”的流行提出警示,认为现阶段多数教师尚未具备常态化实施精准教学的能力,过度依赖技术反馈可能干扰教学节奏,甚至加重负担。戚教授呼吁教育创新需实事求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衡量标准,避免被技术工具牵制而背离教育本质。


结业仪式:学习不止步,共绘县域教育新图景


班主任田爱丽教授进行了办班总结,她认为学员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积极争取资源,深化教学应用,推进学校管理的数智化转型,展现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她强调研修班虽结业但学习不结束,希望未来两年内学员们能继续协作,共同完成县域中学数智化振兴的实践报告。这一探索不仅对县域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全国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四川省甘洛中学潘兴元书记作为学员代表发言,他感谢研修班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的学习机会,他深刻感受到数智化技术对教育的变革力量,并分享了返校后推动智慧校园建设的行动计划。此次研修让他收获了知识、友谊与成长,未来将共享成果,携手推动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李政涛主任在总结讲话中祝贺学员们顺利完成为期近一年的首期培训,并高度肯定了此次培训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本次培训聚焦数智化转型背景下的教育发展,特别是校长的数智化领导力培养,具有开创性和前沿性。李主任对学员们提出两点期待:一是持续学习、实践和改进,将理论转化为行动;二是积极共建共创数智化教育转型,不仅要汲取经验,更要贡献创新成果,成为共享者。同时,他希望学员们回到所在县域后,能成为当地数智化教育的引领者,推动转型持续深入。他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校长应率先成为学习专家,引领师生适应数智化学习,通过多种平台促进学员间的交流分享,实现共生共长。

最后,李主任为学员们颁发结业证书,标志着第一期全国县域中学书记校长数智化领导力研修班圆满落幕,但数智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仍在继续。


撰    稿:阎文鑫

审    核:李政涛  田爱丽

编    辑:舒   扬


@

关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官方微信号:NTCS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