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速递

300余位中学校长齐聚一堂,全国优秀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 2025-04-22   浏览次数 10
 

4月15日—16日,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办、宁波市教育局协办的全国优秀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举行。本次会议围绕“落实规划纲要 创新育人方式”主题展开深度交流,共探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郅庭瑾介绍,全国优秀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是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长期持续的项目。从2010年至今的15年间,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已经在上海、北京、天津、江苏、浙江等地举办了163场全国优秀中学校长个人思想研讨会,在基础教育校长教师队伍中产生了广泛而长久的积极影响。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提出,校长应当是教育专家、学校专家、育人专家以及首席学习专家。作为首席学习专家,校长要成为全校的学习典范——做最热爱学习、最善于学习的人,引领师生共同成长。

李政涛说,成为首席学习专家要做到“三学”一是学经典,研究中外教育经典理论与实证;二是学前沿,把握最新政策、理论和实践动态;三是学典范,向优秀教育家及教育家型校长学习精神与方法。

宁波市鄞州区委常委、副区长张尚兵致辞

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党委委员王飞致辞

第16期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成员姜远才作为学员代表发言



雅教育:成全生命的教育

“雅教育”中的雅是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陈伟忠认为,雅是以规范为根基、极致为追求、高尚为境界的品格塑造历程。雅教育呈现出“一体两翼三阶”的鲜明特点,“一体”即以品格塑造为内核引擎,“两翼”即以担当贡献为价值双翼。“规范”是雅教育的基础维度,“极致”是雅教育的发展维度,“高尚”是雅教育的价值维度,三者共同形成了成长的动力阶梯。

厦门华师希平双语学校总校长刘伟做专家点评,他表示,雅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审美塑造和人格培养,通过群体文化塑造,为每个学生烙下独特的雅教育“烙印”。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莉莉提出,雅教育的演进经历了从形式到内涵的升华:初始阶段聚焦仪容仪表等外在呈现(“小雅”),逐步发展为艺术特长、才艺标签等个体修养;进而突破“独善其身”的局限,通过五育融合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的辩证统一(“大雅”),最终培育出既具卓越能力又肩负社会担当的完整人格。

福州一中党委书记蔡辉森,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常务副校长兼青华学校校长姜远才,吉林省舒兰市第十六中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晶,新疆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第一中学书记、校长陶述兵,陈伟忠参与圆桌论坛,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员田爱丽主持



让每一个生命因智慧而灵动


何为教育中的智慧?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贾晓岚指出,教育中的智慧始于对知识本质的敬畏与联结,其能力展现为高阶思维与创新实践的共生共长,最终在人格方面升华为道德自觉与生命意义的和谐统一。

在她看来,“灵动”生命包含三个关键要素:一是宽广的思维维度;二是深厚的道德品质与责任感;三是高阶思维能力。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党委书记季洪旭认为,贾晓岚的实践设计以九年一贯制学校为试验田,通过目标引领、内容重构、策略革新、方法迭代、评价转型五大维度,构建了“科艺共生,五育融合”的育人生态。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代蕊华表示,贾晓岚校长灵动的教育是一种充满智慧、活力,师生共同享受生命的教育。
面对未来教育、课堂的发展,代蕊华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一是如何处理好统一与多样的关系。代蕊华表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统筹统一标准与个性培养,通过差异化方式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如何处理好规范与特色的关系。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建立规范的治理体系和基本操作要求。同时,为适应生命发展的多元性,学校更要在规范基础上突出办学特色。三是如何处理好科技与人文的关系。“人文在科技之上,只有人文才能回答‘该不该做’的价值判断。无论未来如何变迁,我们始终要办真正适合孩子成长发展的教育。”

郑州市第二十八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蔡明生,泉州五中校长张海峰,关岭自治县民族高级中学党委书记勾忠光,北京市密云区第五中学校长李昱霏,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贾晓岚进行圆桌论坛,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教师刘涛主持



日新日进,知达行明



吉林省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辛万香表示,“日新教育”源于《礼记·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教育”以日厚其德、日增其智、日长其能、日进其明为发展目标。


如何在教育变革中开创“日新教育”的新路径?辛万香介绍,首先是优化课程体系。“我们的课程体系发展形成了五育融合、纵向贯通‘基础—拓展—研究’三层进阶的日新日进立体课程体系。”其次是深化课堂改革。学校构建了更契合日新治学内涵的“对话教学下的体悟式课堂”范式,师生在真正民主、平等、尊重、宽容和爱的氛围中学习。第三是焕新学习生态。辛万香着重指出从“分数导向”到“成长导向”的理念重构。第四是重塑师生关系。教师从“知识权威”到“学习伙伴”,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赋能”。

最后是完善教育评价。在学生评价方面,构建了“基础+个性+增值”三位一体的学生发展评价模型;在教师评价方面,陆续修订实施多项评价方案,补充创新性评价维度。


浙江省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从以下三个方面点评了辛万香的报告:


一是体现了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生命自觉。“教育日新常新,培养学生亦如此。教育者的生命自觉是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动力,唯有自身成为‘日新’典范,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向卓越、幸福、圆满。”


二是展现了适性扬才、作育英才的育人自觉。辛校长的创新实践具有两大共同特征:一是确保了全体学生富有差异的有效发展,二是促进了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充分发展。这是一种高水平的育人自觉,实现了更高质量的教育公平。


三是彰显了多元开放、系统整合的生态自觉。“日新教育”通过多元开放的理念和系统整合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教育生态,展现出卓越的生态自觉。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港澳台与海外教育研究主任万恒表示,辛万香从“面向个体育人”的卓越教师成长为“构建多元利益共同体”的卓越校长,展现了“日新日进”的专业追求和以系统思维推动学校发展的能力。万恒建议,“日新教育”可以立足国际教改前沿,结合AI时代需求,聚焦学生发展规律和学校制度建设,培养国际化特色人才。


贵阳六中党委副书记、校长张霞石家庄二中党委书记宋伟,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实验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颜克琼,上海市松江区第六中学、第七中学校长丁玉,吉林省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辛万香参与圆桌论坛,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助理邓睿主持




因爱而育,向美而行



合肥市第四中学党委书记熊荣领在阐释“因爱而育,向美而行”的教育理念时指出:爱是教育的起点与动力,教育是爱的实践与升华;爱是行动的精神指引,行动是美的具象表达。他表示,“因爱而育”是教育的初心,强调以情感联结驱动共育;“向美而行”是教育的境界,追求以审美理想引领行动。


合肥四中是一所融合优雅、智慧、创新和幸福特质的现代化学校。学校构建“全人、全员、全程”的体系,通过“四梁八柱”课程框架系重构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美,其中“四梁”覆盖人文社科等四大领域,“八柱”形成八大特色课程群。以美育统领五育发展,打造“四时四节”特色活动,即新竹四维节、银杏经贸节、樱花艺术节和菡萏读书节。此外,合肥四中还构建了“1+4+1”教学模式,让师生真正“活在课堂里”。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杨培明在点评中表示,从“四梁八柱”课程体系的构建,到以美育统整五育的实践,再到“四节联动”打造“大美育”的协同体系,每一项都充满了学校对美育的深度思考与精心设计。


合肥四中在办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模式。通过“创建环境—创设路径—创新模式—创造成效”的育人闭环,学校为新时代基础教育创新提供了可推广的“合肥样本”。


郅庭瑾做专家点评,她表示,校长需要在日常知识与专业概念之间建立双向建构机制。首先,行动者的日常知识虽丰富但多处于默会状态,需通过描述性概念实现初步抽象;其次,将归纳性概念提升为具有系统性、普遍性的专业概念;最后,通过建构性概念实现专业理论向实践场域的回归,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


“有经验者不会研究,会研究者没有经验。”郅庭瑾表示,校长思想的积淀需要通过四重路径重构概念体系:其一,从历史资源中挖掘具有延续性、相通性的教育概念;其二,立足办学实践提炼回应现实问题的本土概念;其三,通过比较研究、跨学科整合和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方式实现概念的创造性转化;其四,系统构建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包括概念界定、创生和概念间的逻辑自洽。

石河子第五中学党总支书记刘华,成都七中党委副书记、校长张翼,延安市新区第二中学教育集团校长张安平,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校长屈文宏,合肥市第四中学党委书记熊荣领参与圆桌论坛,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助理邓睿主持



润泽教育,适切成长



“‘润泽’也就是‘若水润物,恩泽他人’,这是自然法则在人文世界中的美好体现。‘适切’是指教育要适时、适应环境、适当适度,还要切合实际、切入要点、切合学生。”曲靖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李德安从两个词语为切入点,系统阐释其教育思想。



曲靖一中积极创建“真守正、真互动、真思考、高思辨、高创新、高质量”的智趣共生课堂,让课堂教学基于项目、问题和过程学习。


北京市八一学校党委书记沈军做专家点评,他表示,曲靖一中的共生课堂尊重每一位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发展学生的思绪,以问题为载体,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聚焦的是问题,发散的是思维,培养的是严谨的理性思维与大胆的质疑精神。



当前教育中的“反智”与“无趣”倾向,已成为落实教育强国战略的主要障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戚业国在点评中表示,这些问题是传统教育模式长期积累的结果,但已不适应新时代需求: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标准、高考改革的命题导向、当代学生的发展诉求,都呼唤着“更智”“更趣”的教育变革。



临汾一中第一附属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李霞,大庆实验中学校长张云杰,宁夏西吉县第七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余景润,黑龙江省拜泉县第三中学校长王强,曲靖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李德安参与圆桌论坛,论坛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助理、培训部主任杨全印主持




教育是爱与智慧的合一



陕西省西安爱知中学秉持“用爱与智慧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以建构“情感浸润与理性启迪兼具”的教育生态为目标,办有爱有智慧的学校,培养有爱有智慧的教师,创设有爱有智慧的课程,协同有爱有智慧的家长,培育有爱有智慧的学生。校长石峰虎表示,这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升华,更是对新时代教育使命的深刻回应。



石峰虎介绍,爱知之“爱”的核心特征体现为“理智性、全面性、差异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爱知之“智慧”基于现代教育变革需求,以适应性、融合性、批判性、发展性为核心特征。通过学校组织协调、教师专业引导、课程创新实施、家长协同支持、学生主动实践的多维联动,形成具有前瞻性与实践性的智慧育人生态。


“‘爱’与‘智’既是教育实践中的激励手段与方法策略,更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与价值归宿。”锦绣育才教育集团董事长、总校长郜晏中指出,教育要追求最美、最舒展、最奔放的状态,让师生在极度的专注中产生心流体验。


对于未来发展,郜晏中强调,西安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能源领域拥有全国领先的科技优势。西安的学校,西安的爱知中学有基础、有条件成为拔尖创新、科教融合的教育现代化的先行学校。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强调,价值(观)越重要、概念越清晰、凝练越简明、案例越典型,校长的教育思想越能留存且久远。



长郡中学副校长、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党委书记向雄海,宁波市新城第一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陆琦,挂任桂林市临桂区教育局副局长周智锋,甘肃甘谷县西城区九年制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颉晓明,陕西省西安爱知中学校长石峰虎参与圆桌论坛,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党支部书记韦保宁主持


文字:周紫昕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曹轶姗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来源:第一教育微信公众号


@

关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官方微信号:NTCS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