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速递

第二届上海基础教育年会平行会议举行

发布日期: 2025-04-23   浏览次数 18
 

4月20日,第二届上海基础教育年会平行会议“未来学校探索的校长智慧”在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成功举办。会议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未来学习发展中心领衔组织,聚焦智能时代未来学校建设的新理念与新路径。全国各地和本市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300余人参加会议。


1


专家引领,探析未来学校发展之道

为更好地汇聚创新智慧,引领未来学校建设与发展,“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全国实践联盟聘请了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领导研究中心主任戚业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卜玉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田爱丽,共同担任联盟的指导专家。

会议现场举行了专家聘书颁发仪式,上海市教育学会秘书长朱蕾为三位指导专家颁发聘书。

▲ “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全国实践联盟指导专家聘书颁发仪式


戚业国教授作《未来学习与未来学校——基于使命、价值与技术的学校迭代逻辑》主题报告。他认为,应从社会演进和技术发展趋势中理解未来学习和未来学校的样态。因此,他梳理了工业革命前后第一代和第二代学校组织的特点,分析了数智时代学校价值与功能变化,提出第三代学校应具备的精神特征、知识特征和技术特征,并对第三代学校的“生产方式”、组织与文化及制度特点进行了展望。

▲ 戚业国作专题报告


卜玉华教授作《大转型时代构想中国的未来学校:理据、场景及其超越》主题报告。她从“如何理解未来”进行切入,指出对未来学校的构想要从“预测”转向“预期”,强调未来学校建设要突破“技术决定论”视角,综合考虑多维度因素。她介绍了2050年中国未来学校的四象限场景分析框架,呼吁教育工作者们要有“破框思维”,超越当下,推动多系统转型,让未来在创造中涌现。

▲ 卜玉华作专题报告


田爱丽教授作会议总结报告。她从五个维度对未来学校建设提出了建议:一是基于技术,超越技术,以使命和价值为引领;二是遥望未来,思考今天,大胆地想象“如何更好回归育人本质”,变革当前的教育教学形式;三是基于学校,超越学校,促进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四是校长为主,各主体有效协同,着力发展校长、教师及学生的数智素养;五是基于实践,结出成果。她指出,当前我们面临名校重新“洗牌”的机遇,呼吁校长们选对“赛道”和“起跑点”,开展有意义、有价值的未来学校建设探索。

▲ 田爱丽作会议总结报告



2


案例分享,汇聚未来学校建设智慧

合肥师范附小教育集团理事长、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党委书记冯璐作《基于数据驱动的精准化育人新探索》案例分享。她分析了学生“全面+个性”的成长需求与当前教学组织形式难以满足上述需求的矛盾,分享了学校如何在技术加持下努力实现精准的目标教学、方法指导、实践拓展和综合评价。她介绍了学校“360°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如何以智能立体、多端协同的方式为学生绘制个性化的图谱,从而真正让每个孩子都被看到,让校园成为最懂孩子的地方。

▲ 冯璐作案例分享


宁波市第二中学党总支书记、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叶惠良作《以文化育文化人,素养导向的浸润式育人实践》案例分享。他认为未来学校应做到“文化为弓,技术为矢,素养为的”,并介绍了学校浸润式育人实践如何让教育中的文化基因实现系统性涌现和有效育人。他从文化创生、技术融合、素养进阶三方面展望了多向度文化生态构建的思路,强调未来学校建设应坚守“以文化人”的教育初心和“培养完整的人”的本质追求。

▲ 叶惠良作案例分享


上海科技大学附属学校校长曾国光作《为未来积蓄力量:高校深度参与的长学段一贯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案例分享。他基于“为未来积蓄力量”的视角,从五个方面分享了学校的实践探索:一是重构学段,细化一至十二年级四个学段的培养目标,注重“一贯制”和“一体化”育人;二是变革课堂,聚焦创新素养;三是丰富课程,提供多样选择;四是深挖资源,形成大学、社区、家长共育体系;五是机制创新,设置“9+1”的学习任务,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全面且个性发展。

▲ 曾国光作案例分享


上海市美兰湖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刘鸿飞校长作《数字化转型中的未来学校建设之路》案例分享。他介绍道,学校以校情实际作为数字化转型动因,基于宝山区教育的顶层设计,以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为核心,确定了目标、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围绕“守文化之正,创数智之新”的理念,学以“一基座”打通数据孤岛,以“三助手”赋能教学全流程,以“五育并举”实现全面育人。

▲ 刘鸿飞作案例分享


上海市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专职研究员肖敏博士作《未来学习研究蓝皮书(2025)》“未来学校新图景”微报告。她介绍了蓝皮书编委会梳理的六种未来学校新样态,包括:颠覆传统教学的“新学习”学校、再造校园环境的“新空间”学校、突破时空限制的云端学校、数智技术赋能的智慧学校、培育专才的贯通制学校、重塑学校教育体系的新型学校。她号召教育工作者们以蓝皮书为参考,增强教育变革的主动性,积极推动未来学校建设,在理念革新、学制改革、治理升级、结构重塑、文化重建等方面有所突破。

▲ 肖敏作蓝皮书微报告



3


生态共建:“未来学校”工作坊正式成立

会议现场举行了“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全国实践联盟第二批工作坊授牌仪式,田爱丽教授作为联盟专家代表,为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宁波市第二中学、上海科技大学附属学校、上海大学附属学校、上海市宝山区美兰湖中学、上海市闵行中学东校、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闵行实验学校共八个单位授予“未来学校”工作坊牌匾。

联盟工作坊的设立,旨在进一步推动未来学习研究项目的实践落地,形成横向联通的跨区域协同机制和纵向贯通的“区域—学校—教师”三级研究与实践体系,打造“未来学习发展共同体”,汇集并共享联盟专家、技术、平台等优质资源,孵化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优秀案例。

▲ “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全国实践联盟“未来学校”工作坊授牌仪式


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助理、培训部主任杨全印,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助理、全国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培训工作研究会秘书长邓睿主持。

▲ 杨全印主持会议


 邓睿主持会议


会议通过多元视角的碰撞与实践智慧的共享,为未来学校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与策略参考。未来学校的建设,既要回应时代需求,又要坚守教育初心;既要实现技术赋能,又要突破“技术决定论”。期待教育工作者们以第二届上海基础教育年会为契机,更新理念、创新行动,不断探索未来学校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与新路径,让创新理念落地生根,让优质经验遍地开花,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会议现场


撰    稿:朱   翔  肖   敏

审    核:李政涛  田爱丽

编    辑:舒   扬


@

关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官方微信号:NTCS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