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速递

基础教育改革的“上海经验” ——第五届民盟上海基础教育论坛举行

发布日期: 2024-07-04   浏览次数 10
 

6月30日,以“基础教育改革的‘上海经验’:数智化转型与跨学科教学”为主题的第五届民盟上海基础教育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科学会堂举办。本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指导,民盟上海市委员会、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主办,民盟上海市委基础教育委员会承办,华东师范大学统战部、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协办。本次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200余位上海市优秀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及教师代表线下参会,另有1.6万余人次观看了视频直播。


论坛开幕式由民盟市委专职副主委曹阿民主持。


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市委主委陈群出席论坛并讲话。他指出,当前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不断取得创新突破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和问题。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围绕论坛主题,深入研讨、集思广益,以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为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卓越方案,塑造更加优质、公平、开放的教育生态,为上海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振峰在致辞中表示长期以来,上海基础教育发展得到了民盟众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作为上海基础教育品牌论坛,民盟上海基教论坛自2015年创办以来,始终围绕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调研、建言献策,形成了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参政议政成果,为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及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他特别指出,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有两个热词,分别是“数智化转型”和“跨学科教学”,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热词便成了亮点。期待盟内外专家聚焦基础教育,分享更多的学识和经验,为推动本市数智化转型和跨学科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的启发和良策。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在致辞提到,华东师范大学自建校起,始终把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当作办学的首要任务,成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的重要支撑。本次论坛的主题既是对当前教育改革热点与前沿问题的积极回应,也是对上海基础教育发展成就的深入总结与展望。他介绍了华东师大的数值跃升计划以及在跨学科教学方面开展的整体设计与实践经验。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进一步促进华东师范大学与民盟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为推动上海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贡献力量。


在特邀主旨演讲环节,华东师范大学计算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周爱民做了题为“教育大模型与教育创新实践”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华东师大的只能教育发展布局、教育大模型建设情况、大模型与教育应用和未来建设目标。他认为产品研发并非最终目的,而是为了培养人才,要回归教育本身。我们不是要替换老师,而是让AI工具发挥作用,使老师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共同推动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董玉琦作题为 “智能技术促进跨学科教学的新视角”的演讲,结合教育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对跨学科教学的实践困境、跨学科教学的本质以及智能技术促进跨学科教学的新视角进行了分析。他表示,跨学科学习离不开环境,特别是由信息技术包括人工智能等建构的真实或虚拟的适切的学习环境。他认为,个性化学习或将是改善跨学科实践困境的出路,也将是智能技术促进跨学科教学的新视角。


论坛主旨发言环节由民盟市委基础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马园根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安桂清教授在题为“信息技术赋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路径探索”的主旨报告中,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性质、基于典型案例的路径探索、GenAl(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与新的赋能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民盟上海市委基础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副所长夏雪梅做主旨报告“双新视角下的跨学科学习如何跨”,对跨学科学习的载体和学科关系进行了分析。民盟上海市委基础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民盟静安区委主委、上海市西中学副校长张芸,民盟上海市委基础教育委员会委员、民盟闵行区委主委、闵行区教育学院副院长董学平介绍了将人工智能嵌入学科教学,尤其是融入跨学科教学的具体实践。


论坛期间共收到来自民盟上海市16个区委和相关基层组织的56篇高质量论文,最终遴选出27篇获奖论文。民盟上海市委秘书长杨文悦宣布本次论坛征文获奖名单,上海协和教育校区校长刘慧、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研员章健文、上海松江区民乐学校历史教师钱惠娟3位获奖者在论坛上就数智化转型与跨学科教学在实践环节上的思考进行了分享。



上海市期刊协会副会长、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仲立新在专家点评中表示,此次论坛是一场关于数智化转型和跨学科教学的智慧大碰撞。上海基础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经验:一是对最前沿的技术保持了高度的敏感性,及时用最先进的技术赋能教育变革;二是利用区域优势,汇聚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理念、成果,及时转化为上海的实践模式。

他指出,当前大模型、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是科技竞争的主战场,其飞速发展将深刻影响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师生关系、教育评价和教育管理等,这就需要站在更高的层面进行迎接挑战的教育改革设计。数字知识的体系将替代传统知识体系,学习新科技知识将成为教育的主要任务,教与学的方式也将更为多元化和个性化。

他表示,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对技术变革的前沿进行追踪和观照时常常会感到焦虑,因为新技术迭代的速度太快,需要学习的内容太多。因此,基础教育在创造新的上海经验时,就必须充分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性动能,积极拥抱最前沿的知识体系,同时又超越这个知识体系来赋能人才的培养,从改变世界的角度进行更好的教育实践。


民盟上海市委基础教育委员会主任、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在专家点评中表示,此次论坛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数智化转型、一个是跨学科教学,极具挑战性,发言的领导、专家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想法。此次论坛打通了大中小学,打通了理论与实践两个环节,从中看到了最前沿的上海经验、普遍性的实践问题、融合性的研究成果。

李政涛表示,数智化转型和跨学科教学目前只是起步阶段,后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期待:第一,挖掘育人价值,所有课堂教学、变革需要从挖掘育人价值开始,只有将跨学科教学和数字技术赋能教学的育人价值搞明白,才能化育人价值为教学目标、化育人价值为教学过程和方法;第二,立足学生立场,关注学生对跨学科学习、数字化赋能有怎样的观点和需求;第三,在数智化转型与跨学科教学中需要提升教师素养能力,有了数智化技术之后的跨学科教学素养是怎样的形态,是对教师发展极具挑战的问题。



学习感悟

加快完善学校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师信息意识与素养,改变过于依赖经验与质性判断的传统,增强数字意识,能更多更好地根据数据做出判断,有利改进工作方法方式。

推进教育数智化是新时代的呼唤,是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绿色”发展观。推动教育数智化,实现数智化转型,是教育改革突破口和新赛道,是增创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学校育人方式转型升级,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普宁市占陇镇桥柱初级中学校长 杨舜鸿

参加了基础教育改革的“上海经验”暨第五届民盟上海基础教育研讨会在线学习,我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洗礼。上海基础教育的数智化转型和跨学科教学已经比较成熟,在全国走在前列。数智化转型和跨学科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在自己的意识和平时的教学中已经嵌入了这些概念,也做过一些粗浅的尝试,但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提高。深刻感受到:“你可以了解世间万物,但追根溯源的唯一途径便是亲身尝试。”(Now you can know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but the only way you're finding out that one is by giving it a shot.)


西安市庆安初级中学教师 刘春梅


根据上海民盟和第一教育微信公众号相关新闻整理


审 核:李政涛  田爱丽

编 辑:舒   扬


@

关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官方微信号:NTCS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