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速递

“全国优秀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复盘会议线上召开

发布日期: 2025-05-07   浏览次数 10
 

为深化优秀校长教育思想提炼工作,巩固培训成果,2025年4月29日晚,宁波“全国优秀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线上复盘会议顺利召开。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教授,副主任刘莉莉教授、郅庭瑾教授及中心相关老师出席指导。六位在宁波研讨会上发言的校长从“向同行学习收获”“向专家学习心得”及“教育思想深化方向”三个方面进行复盘。会议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助理邓睿博士主持。

陈伟忠书记以“学·悟·变”为主线,阐述了“雅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他提出三点认识:一是要突破应试教育窠臼,建立动态评价体系;二是构建终身学习、跨场景融合的教育闭环;三是运用系统思维实现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在实践创新方面,陈书记强调要通过数据追踪与情感叙事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深化“一体两翼”育人模式,推动“雅教育”从规范养成迈向文明自觉。

贾晓岚校长作《向美而新智启未来》发言,她重点分享了三方面思考:一是借鉴“爱与智慧”教育哲学与“雅教育”体系,探索艺术教育与科技创新融合的校本路径;二是构建三级课程协同体系;三是提出艺术教育循证研究、数字化学习生态建设等创新方向,着力培养德艺双馨的时代新人。

辛万香书记系统总结了参会收获。她特别提到从李德安校长的“课堂套课”模式中获得教学创新启示,并基于学校“学以大成”的传统,进一步理清了“日新教育”理念的发展脉络,将办学思想凝练主题修正为“日新日进,学以大成”,体现了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的有机结合。

刘莉莉教授对上半场的校长发言进行专业点评。她指出本次研讨会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教育理念实现了从理论建构到实践转化的质的飞跃,充分体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辩证关系;二是思想体系呈现学术化特征,研究方法更加科学规范,数据支撑更加扎实有力;三是形成了“思想-学术-实践”的完整闭环,既彰显了教育理论的创新突破,又展现了校长队伍日益提升的专业化水平。

熊荣领书记围绕教育理念的探索实践展开分享。他首先回顾了学校理念的形成过程,强调“爱”与“育”的协同共生,指出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分享了受“雅教育”的启发,将办学目标优化为“优雅”等四个维度。他提出“教育是从慢到漫的过程”的育人观,强调教育需要耐心和节奏把控。


李德安书记重点阐述了教育思想形成过程中的深刻体悟。他特别提到通过参会激发了学术研究热情,已完成教学模式研究论文,并表示将以“五双”(双脚跑步、双眼读书、双耳倾听、双手写作、大脑思考)为生活常态,持续提升理论修养与实践能力。


石峰虎校长以“学思悟改,笃行致远”为主题,总结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未来改进方向。他分享了从其他校长书记报告中汲取的宝贵经验:陈伟忠书记以“一体两翼三阶段”系统概括“雅教育”内涵,用故事生动呈现实践;贾晓岚校长通过“理论之思—落地之路—深耕之道”的递进结构,结合典型案例深入分析;李德安书记的润泽教育传承与课堂变革的志趣共生,体现了思想的鲜活生命力。他再次感谢平台提供的学习机会,表示此次盛会是一场教育智慧盛宴,未来将更有方向地推进实践与创新。


刘涛博士对校长们的发言进行了点评,他认为校长们从定稿到PPT制作再到上台展示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孕育和圆满完成的历程。通过这次活动,校长们展现出更自信的表达,并在反思中获得三个关键成长:一是多视角审视自身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未来方向,使思想更全面、更有定力;二是格局提升,能够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增强了价值引领的高度;三是开拓了发展空间,既展望了学校实践的未来前景,也促进个人教育思想的持续完善。整个过程体现了校长们在教育道路上不断充实自我、拓展思路的成长轨迹。

杨全印博士在点评中提出三点核心想法:第一,复盘的起点应基于对活动的预设,即登台前的准备与预期,再结合发言后的实际感受进行调整,形成更完整的反思闭环。第二,复盘的框架(专家、同伴、自我)应聚焦于个性化表达的深化,最终落脚于对自身教育思想或办学主张的完善,尤其是核心概念的厘清与实践路径的优化。第三,建议在复盘时对他人观点进行归类与分析,关注不同视角(如学生、教师维度)和理论自洽性,从而系统性提升自身主张的逻辑性与实践边界。他强调,复盘不仅是观点罗列,更应通过多维度的结构化思考,推动教育思想的体系化与可操作性。

万恒副教授在点评中对本次会议的组织形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总结了三点深刻印象:首先,她肯定了陈伟忠书记通过全电子化办会模式提升会议规格的做法,认为这种智能化的介入既为校长提供了便利,也节省了印刷成本,为未来会议形式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范例。其次,她赞赏圆桌对话形式取代传统提问环节的尝试,认为这种由主持人引导、多方回应的互动模式更具开放性和实效性,有效避免了以往论坛可能存在的拖沓感。第三,她结合自身反思提出改进建议,指出本次会议形式因场地限制未能充分展示学校团队成果,建议未来可通过延长展示时间或调整形式弥补信息不足。最后,她强调校长应带领团队深化总结,通过“文以载道”实现教育经验的多元传播。

郅庭瑾教授在点评中表达了对校长们学习力和反思精神的赞赏。她指出,校长们在研讨会中展现出认真、全面、深刻的态度,不仅对自身思想进行反思,还能从同行、导师及会场各种元素中汲取学习养分,这种学习能力令她感到惊艳。郅教授坦言,校长们的发言让她深受启发,同时也引发了她作为导师的自我反思。她提到,校长们对导师的肯定反而促使她意识到自身需要进一步精进,以提供更高质量的指导。


李政涛主任在总结中高度评价了本次会议的整体质量,他特别肯定了六位校长的精彩表现,指出会议的成功源于多方共同努力:既有中心导师团队与校长们在思想打磨中的相互成全,也离不开校长们多年办学实践的深厚积淀。李主任强调,本次会议通过全国直播的形式对校长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既要求思想凝练达到更高标准,也需要直面“捉虫式”批评的文化传统。这种敢于质疑、勇于否定的研讨风格,虽然开始时令人不适,但正是促进成长的关键。他欣慰地看到六位校长在应对挑战中实现了三重突破:一是从经验型校长向学术型校长的转型,展现出更强的理论思维;二是通过多视角复盘培养了战略学习能力;三是形成了追问反思、重建提升的思维习惯。最后,李主任提出三个期待:希望校长们建构新的思想表达体系,养成在追问中反思、在复盘中重建的思维习惯,提升贯通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学习能力,努力成为首席学习专家。他指出,这种持续修行不仅拓展了教育思想的格局,更推动着校长们在人生境界上不断攀升,最终实现从专业管理者到教育家的跨越式成长,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铸就“知行合一”的教育家精神。


撰 稿:阎文鑫 

审 核:李政涛  田爱丽

编 辑:舒   扬


@

关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官方微信号:NTCS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