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博士对校长们的发言进行了点评,他认为校长们从定稿到PPT制作再到上台展示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孕育和圆满完成的历程。通过这次活动,校长们展现出更自信的表达,并在反思中获得三个关键成长:一是多视角审视自身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未来方向,使思想更全面、更有定力;二是格局提升,能够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增强了价值引领的高度;三是开拓了发展空间,既展望了学校实践的未来前景,也促进个人教育思想的持续完善。整个过程体现了校长们在教育道路上不断充实自我、拓展思路的成长轨迹。
杨全印博士在点评中提出三点核心想法:第一,复盘的起点应基于对活动的预设,即登台前的准备与预期,再结合发言后的实际感受进行调整,形成更完整的反思闭环。第二,复盘的框架(专家、同伴、自我)应聚焦于个性化表达的深化,最终落脚于对自身教育思想或办学主张的完善,尤其是核心概念的厘清与实践路径的优化。第三,建议在复盘时对他人观点进行归类与分析,关注不同视角(如学生、教师维度)和理论自洽性,从而系统性提升自身主张的逻辑性与实践边界。他强调,复盘不仅是观点罗列,更应通过多维度的结构化思考,推动教育思想的体系化与可操作性。
万恒副教授在点评中对本次会议的组织形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总结了三点深刻印象:首先,她肯定了陈伟忠书记通过全电子化办会模式提升会议规格的做法,认为这种智能化的介入既为校长提供了便利,也节省了印刷成本,为未来会议形式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范例。其次,她赞赏圆桌对话形式取代传统提问环节的尝试,认为这种由主持人引导、多方回应的互动模式更具开放性和实效性,有效避免了以往论坛可能存在的拖沓感。第三,她结合自身反思提出改进建议,指出本次会议形式因场地限制未能充分展示学校团队成果,建议未来可通过延长展示时间或调整形式弥补信息不足。最后,她强调校长应带领团队深化总结,通过“文以载道”实现教育经验的多元传播。
郅庭瑾教授在点评中表达了对校长们学习力和反思精神的赞赏。她指出,校长们在研讨会中展现出认真、全面、深刻的态度,不仅对自身思想进行反思,还能从同行、导师及会场各种元素中汲取学习养分,这种学习能力令她感到惊艳。郅教授坦言,校长们的发言让她深受启发,同时也引发了她作为导师的自我反思。她提到,校长们对导师的肯定反而促使她意识到自身需要进一步精进,以提供更高质量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