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速递

一场教育者与媒体人的“跨界群聊”:如何放大“教育好声音”,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发布日期: 2025-06-18   浏览次数 10
 

为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强国建设的良好环境,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建设教育强国强大合力,6月14日,由上海市教育学会、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新闻中心(上海教育电视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共同主办,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传播专业委员会承办的“加强教育舆论引导 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学术研讨会举行。会上,多位来自教育界、媒体界的专家学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提高教育舆论引导力、影响力等议题展开交流探讨。


微信图片_20250614202813.jpg会议现场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顾红亮在致辞中以“三个主流”划定“舆论坐标”。他谈到,主流价值是教育新闻宣传的灵魂,要把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政策解读、典型人物报道、校园教改叙事之中,让主流思想可感可触,让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主流舆论是教育新闻宣传的扩音器,今年上海建立了教育新闻宣传协作机制,整合多方力量开展联动策划、联动生产、联动传播,切实提升教育舆论引导实效;主流文化是教育新闻宣传的土壤,要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用主流文化更好地凝聚思想共识、坚定文化自信。


当教育舆论遇上数智时代浪潮,如何让主流价值观在信息洪流中锚定方向?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在致辞中谈到,技术快速发展带来了媒体的多样化,不同媒体间传播速度与时效的竞争空前激烈,在“流量至上”主义盛行的当下,面对内容生产方式与受众需求的变化,主流媒体要坚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所倡导的教育价值观,科学开展舆情分析及研判,携手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共同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会议现场


主旨报告环节,四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教育舆论引导力,是教育强国强大合力的一部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教授李政涛“教育舆论引导,引导什么”分享观点。他谈到, 教育舆论引导,要引导价值观,所有的教育价值观,都需要在新的时代坐标中重新定位、重新解释,数智时代的教育价值观在于以技术为教育赋能、用教育为技术赋魂;教育舆论引导,要引导思维方式,数智时代的思维方式,是基于人机关系或双智(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关系的双向思维和共生思维;教育舆论引导,要引导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协同改变,教育要成事成人,把握好育分与育人的辩证关系,在育分中育人,用育人的方式育分。


上海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上海教育电视台台长孙向彤以“共识”“共享”“共情”三个关键词明晰教育主流媒体在价值引领中的使命担当。他谈到,应对短视频与社交媒体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多元思潮借助算法推荐机制对主流价值传播形成巨大冲击等挑战,教育主流媒体要改进传播方式,凝聚社会各界对教育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政策的共识要拓展传播平台,推动成果共享,打造媒体、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生态圈;要坚持人民至上,引发受众共情,创作者只有沉下身子,足履实地,切实深入百姓,了解教育需求,才能达成与受众共情的实效。


“主动的价值引导可以构筑抵御群体盲从的防火墙。”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传播专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校长李元引用《乌合之众》一书的金句,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学校要重视主动宣传,对学校内部治理而言,宣传是凝聚共识的黏合剂,家长可以通过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课程设置等,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学校的教育工作,减少教育焦虑;从学校外部环境视角审视,积极的宣传是学校与社会对话的桥梁,学校应主动、持续地发声,拥有温度的教育故事、立体化的师生群像、浸润式的价值传递,展现对教育规律的敬畏、对个体成长的尊重。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周葆华“全媒体时代的教育传播”分享观点。他谈到,从过去的“两报一刊”到如今的“两微一端/抖(抖音)”,媒体生态业已发生巨大变化,媒体融合面临着三大重要任务:探索技术赋能、更好连接受众、推动与社会的融合。进入全媒体时代,教育传播要注重四个方面——建立包容的传播主体,允许多样性,但要发挥主流媒体核心影响力;打造全程的传播链条,针对教育议题开展全过程传播;构建全息的传播形态,增强教育内容的传播吸引力;开展科学的传播效果评估,探索AI辅助预测传播效果、预判舆情风险。


会议现场


会上,五位媒体结合工作实际、围绕会议主题开展了研讨交流。


解放日报城市频道总监、高级记者王仁维提出,教育主流媒体要做好正能量与流量的辩证思考题,既要做好教育政策解读、典型人物报道,挖掘好的教育故事,也要深入社会舆论场中心,关注热点事件。


文汇报教卫部主任、高级记者樊丽萍谈到,教育主流媒体要坚持“导向为魂 内容为王”,面对流量焦虑、速度比拼等媒体生态现状,努力放大主流媒体声量。


上海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新民晚报原编委、高级记者姚阿民谈到,媒体要懂社会、懂表达、懂治理,在积极探索转型的同时也成为社会运作的一部分,媒体人要看透事件表象,深入思考,不仅记录现实,更参与塑造。


上海教育新闻宣传中心负责人、上海开放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洪卫林分享了助力教育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三个关键点,包括:做好新闻发布,让政策可亲可近;挖掘生动故事,让优秀教师打动人心;回应民生关切,让教育更有温度。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副社长、高级编辑赵玉平提出,教育专业媒体要明确各自角色定位和功能属性,深耕其专业领域,在宣传解读政策、引导舆论方向、推广先进经验、反映教育诉求、促进教育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面对重大教育议题时,也要整合力量、协调联动,提升影响力和传播效率


“舆论引导的最终目的,思想引路的根本方向,都必须服务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终极目标。”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总编辑仲立新主持研讨会并作总结发言。他认为,作为核心与灵魂,价值引领为舆论引导和思想引路提供目标导向与精神支柱,失去价值引领这一“魂”,舆论引导易迷失方向、流于形式,思想引路则可能失却意义、陷入空转。因此,价值引领是贯穿舆论引导与思想引路全过程的灵魂主线。



文字:袁曼舒

摄影:何思哲

编辑:周紫昕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来源:转载自第一教育微信公众号


@

关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官方微信号:NTCS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