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至16日,“全国优秀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于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教育集团隆重举行。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贾晓岚在会上作题为“让每一个生命因智慧而灵动”的主旨报告,并与参会校长们进行了深入互动。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代蕊华、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党委书记季洪旭对贾校长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精彩点评。
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刘涛博士主持。
贾晓岚校长立足三十余年教育实践,从哲学高度剖析教育本质,提出“教育是以‘教’达‘育’的生命旅程”这一核心命题。她强调,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唤醒生命潜能、促进人格成长的动态过程。其核心理念“让每一个生命因智慧而灵动”,将智慧视为连接人性本质与生命意义的桥梁,主张从宽广视野、道德责任、高阶思维三个维度进行培育,最终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理想。
为践行这一理念,贾校长以课程革新为突破口,依托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系统性优势,构建了“艺术为基—情志兼容—慧学美行”育人体系。她以跨学科课程《妙竹生趣》为例,展示了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科学理性与艺术感性的深度融合。同时,学校坚持“美育奠基、科技赋能”双向驱动:美育唤醒感知力与创造力,科技锻造理性思辨与实践力,推动认知与情感协同进化。在评价体系上,学校围绕“能力系统”与“动力系统”构建可视化成长追踪机制,关注思维进阶与个性化发展,使“思维海拔”成为衡量教育成效的新标尺。
贾晓岚校长做了题为“让每一个生命因智慧而灵动”的教育思想报告
在交流论坛环节,与会校长结合地域特色展开深度探讨:郑州二十八中蔡明生高度认同“以教达育”路径,提出“双减”背景下需强化家校社协同,构建“家庭教育指导站”等机制,破解农村家庭教育的现实短板;泉州五中张海峰立足闽南“爱拼敢赢”精神,主张跨学科课程应突破时空界限,以“兴趣驱动认知、认知反哺能力”激活内生动力;贵州关岭民高勾忠光聚焦乡村教育公平,呼吁将苗族竹编、侗族大歌、村超体育等非遗文化融入校本课程,让农村学生在文化自信中实现生命觉醒;北京密云五中李昱霏提出“课程自选难度分层”设想,应对学生差异化需求,同时反思AI时代的教育本质——唯有守护人类独有的情感共鸣、伦理判断与创造性思维,才能抵御技术异化风险。
贾晓岚校长在总结中进一步强调,教育需扎根学科本质,坚持“能力与动力”双向驱动,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如水般灵动的生命,最终成就“情、意、知、行”完整发展的中国人。
在点评环节,季洪旭教授(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党委书记)以四个“意识”精准提炼了贾晓岚校长教育思想的独特价值。第一是框架意识。季洪旭教授强调要突破“实践先行”模式,构建“理性能力—人性本质—生命意义”三位一体理论框架,融合东西方哲学,为实践提供坚实学理支撑。第二是根基意识。要把思想扎根于存在主义与东方智慧(如儒家“知行合一”、道家“道法自然”)的融合,形成兼具本土底蕴与普适价值的底层逻辑。第三是超越意识,即以“五育融合”重构育人目标,推动教育从“标准件生产”转向“全人发展”,彰显破局传统的勇气。
第四是价值意识,即教育者须以人性关怀为锚点,使理念真正落地为生命成长。
代蕊华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则从三个维度剖析贾晓岚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一是抓核心,即提炼其三大内核——打破知识桎梏的“智慧教育”、重塑课堂生机的“活力教育”、实现师生“双向奔赴”的“共享生命教育”。二是抓改变。抓住“应试教育”与“千校一面”困境中的变化,通过跨学科课程、多元评价、文化浸润等实践提供了可复制的回归“人”的本质的解决方案。三是抓关系。代蕊华院长赞赏贾晓岚校长对规范与特色、科技与人文、传统与创新等“对立统一”关系的成功平衡,实现了“和而不同”的共生,为优化教育生态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两位专家的点评,不仅是对贾晓岚校长教育思想的理论升华,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破”与“立”的镜鉴——唯有扎根理论、直面现实、平衡关系,方能真正实现“让每一个生命因智慧而灵动”的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