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员风采

贾晓岚:让每一个生命因智慧而灵动

发布日期: 2025-07-01   浏览次数 10
 

贾晓岚

PROFILE

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理事长,正高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现为上海市教育学会九年一贯制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教育学会物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复旦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十五期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学员。

主持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小学教研活动设计与实施实践研究》等项目研究。曾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指导教师参加物理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获全国一等奖,领衔的《妙竹生趣》被评为上海市首届科创教育优质课程。




2025年4月15日至16日,“全国优秀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于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教育集团隆重举行。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贾晓岚在会上作题为“让每一个生命因智慧而灵动”的主旨报告,并与参会校长们进行了深入互动。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代蕊华、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党委书记季洪旭对贾校长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精彩点评。

贾晓岚教育思想研讨会举行


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刘涛博士主持。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刘涛博士主持本场研讨会


贾晓岚校长立足三十余年教育实践,从哲学高度剖析教育本质,提出“教育是以‘教’达‘育’的生命旅程”这一核心命题。她强调,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唤醒生命潜能、促进人格成长的动态过程。其核心理念“让每一个生命因智慧而灵动”,将智慧视为连接人性本质与生命意义的桥梁,主张从宽广视野、道德责任、高阶思维三个维度进行培育,最终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理想。

为践行这一理念,贾校长以课程革新为突破口,依托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系统性优势,构建了“艺术为基—情志兼容—慧学美行”育人体系。她以跨学科课程《妙竹生趣》为例,展示了如何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科学理性与艺术感性的深度融合。同时,学校坚持“美育奠基、科技赋能”双向驱动:美育唤醒感知力与创造力,科技锻造理性思辨与实践力,推动认知与情感协同进化。在评价体系上,学校围绕“能力系统”与“动力系统”构建可视化成长追踪机制,关注思维进阶与个性化发展,使“思维海拔”成为衡量教育成效的新标尺。

贾晓岚校长做了题为“让每一个生命因智慧而灵动”的教育思想报告


在交流论坛环节,与会校长结合地域特色展开深度探讨:郑州二十八中蔡明生高度认同“以教达育”路径,提出“双减”背景下需强化家校社协同,构建“家庭教育指导站”等机制,破解农村家庭教育的现实短板;泉州五中张海峰立足闽南“爱拼敢赢”精神,主张跨学科课程应突破时空界限,以“兴趣驱动认知、认知反哺能力”激活内生动力;贵州关岭民高勾忠光聚焦乡村教育公平,呼吁将苗族竹编、侗族大歌、村超体育等非遗文化融入校本课程,让农村学生在文化自信中实现生命觉醒;北京密云五中李昱霏提出“课程自选难度分层”设想,应对学生差异化需求,同时反思AI时代的教育本质——唯有守护人类独有的情感共鸣、伦理判断与创造性思维,才能抵御技术异化风险。

贾晓岚校长在总结中进一步强调,教育需扎根学科本质,坚持“能力与动力”双向驱动,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如水般灵动的生命,最终成就“情、意、知、行”完整发展的中国人。

贾校长与现场校长交流互动

在点评环节,季洪旭教授(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党委书记)以四个“意识”精准提炼了贾晓岚校长教育思想的独特价值。第一是框架意识。季洪旭教授强调要突破“实践先行”模式,构建“理性能力—人性本质—生命意义”三位一体理论框架,融合东西方哲学,为实践提供坚实学理支撑。第二是根基意识。要把思想扎根于存在主义与东方智慧(如儒家“知行合一”、道家“道法自然”)的融合,形成兼具本土底蕴与普适价值的底层逻辑。第三是超越意识,即以“五育融合”重构育人目标,推动教育从“标准件生产”转向“全人发展”,彰显破局传统的勇气。

第四是价值意识,即教育者须以人性关怀为锚点,使理念真正落地为生命成长。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党委书记季洪旭点评发言


代蕊华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则从三个维度剖析贾晓岚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一是抓核心,即提炼其三大内核——打破知识桎梏的“智慧教育”、重塑课堂生机的“活力教育”、实现师生“双向奔赴”的“共享生命教育”。二是抓改变。抓住“应试教育”与“千校一面”困境中的变化,通过跨学科课程、多元评价、文化浸润等实践提供了可复制的回归“人”的本质的解决方案。三是抓关系。代蕊华院长赞赏贾晓岚校长对规范与特色、科技与人文、传统与创新等“对立统一”关系的成功平衡,实现了“和而不同”的共生,为优化教育生态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两位专家的点评,不仅是对贾晓岚校长教育思想的理论升华,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破”与“立”的镜鉴——唯有扎根理论、直面现实、平衡关系,方能真正实现“让每一个生命因智慧而灵动”的教育理想。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代蕊华点评发言



学员学习感悟

贾校长提出的“智慧教育”图景令人动容:在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的课堂上,数学公式与五线谱共舞,科学实验与戏剧表演交融,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教育实践,本质上是对"全人培养"的生动诠释。这种实践的核心是守护孩子眼中的光芒,让我想起曾遇到的那个沉默寡言的学生,直到在陶艺课上用陶泥捏出展翅的飞鸟,才第一次露出自信的笑容。原来真正的智慧教育,是为每个生命找到专属的发光方式。

报告中最触动我的,是“灵动”背后的教育哲学——这不仅是知识的活化,更是生命能量的唤醒。当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孩子,就会发现所谓“后进生”可能是尚未找准频率的琴弦,所谓"调皮鬼"或许藏着未被激发的创造力。“教育的智慧,在于看见每个生命的可能性。”这让我想起自己的教学经历,那些蹲下来倾听的时刻,往往能发现孩子眼中闪烁的灵动微光。


 河北省广平县实验中学 尹国强

今天上午学习了贾晓岚校长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个生命因智慧而灵动”,深感其以“全人发展”为核心的智慧教育观对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潜能的唤醒与人格的完整塑造。智慧生成需融合理性与感性、科学与艺术,通过跨学科课程重构与“做中学”实践,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与道德自觉。作为一贯制学校校长,我尤为认同“五育融合”与“艺术筑基”的实践路径。通过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打破学科壁垒,构建“科学逻辑—艺术审美—人文价值”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以项目化学习驱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同时,强化教师团队的协同发展,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智慧引导者”,通过跨学科教研与反思性实践,实现师生共生共长。面对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平衡挑战,在保障教育公平的基础上,为每个生命的“灵动”留出成长空间。教育之路需如竹般深扎根系、厚积薄发,唯有坚守育人初心,方能让智慧之光点亮每个生命的独特光芒。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 马静

贾晓岚校长“让每一个生命因智慧而灵动”的教育理念,如清泉般涤荡着我对教育的认知。让我深刻领悟到: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对生命的成全与唤醒。

 “以生命为中心”的核心理念,让教育从知识传递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艺术与科学交融的课程中,我看到理性思维与感性认知的和谐共振;在五育融合的实践场域里,体会到知识技能与生命成长的同频共振。当教育不再割裂德智体美劳,当课堂成为滋养创造力的沃土,学生自然能迸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最触动我的是“情智兼容”的育人智慧。高阶思维的培养需要情感的浸润,创新能力的孕育需要审美的滋养。那些充满探究性的跨学科学习,那些将美学融入数理课堂的实践创新,都在诠释着“慧动而行”的真谛。这启示我们:教育者的使命,不是雕琢标准件,而是点燃每个生命独特的智慧火焰。

 这场思想盛宴让我重新审视教育本质——它应该是让每个生命在求真向美的历程中,绽放属于自己的智慧光芒。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愿做这样的点灯人。


包头市第九中学 曹聪明

在大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校长贾晓岚提出的“让每一个生命因智慧而灵动”的教育思想,既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也是对新时代育人目标的深刻回应,启示我们教育应从“知识本位”转向“生命本位”,以智慧赋能个体成长,以灵动激发创造潜能。

一是教育应回归生命本质。贾晓岚校长倡导的“灵动智慧”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一脉相承,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深度关怀。

二是教学需推进融合创新。通过数智赋能课程教学改革, 完善“双思课堂”模式(思政教育与思维提升结合),实现高阶思维与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

三是办学需注重共建共享。办学要强化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延伸至生活实践,形成“生命教育”的全方位场域, 让每一个生命在智慧的滋养中焕发灵动的光芒。


安阳市第八中学 张玉柱

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贾晓岚校长,以美丽奠基,用智慧驱动,使教育过程既充满人文的温度,又彰显理性的深度,双向奔赴提炼出“向美而生,慧动而行”的办学理念。以教育和智慧作为切入点,用深刻的理论之思让我们感知和体会教育的坚守和生命的灵动。

如果说教育智慧教会学生在个人层面做到善于学习、适应与自我调节,在群体层面做到善于交流、合作、创新与传承,最终领悟如何与自己、与世界和解。那么这样的教育生态如何落地呢?贾校长提出了系统的“一核双线五循环”的落地之路,我个人感触最深的便是“妙竹生趣”的校本课程。学校整合课程结构,将科学探究的严谨、艺术创造的灵动、人文关怀的温暖有机整合,构建了以核心素养、专业能力以及品格塑造为核心的课程育人目标;通过九年一贯的课程学习,呵护兴趣,激发动力,以艺术与科学深度融合的校本课程,实现能力线与动力线的双向融合;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对标课标要求,聚焦核心素养,强化学科本位,进行分阶段、进阶式螺旋上升的课程设计,将包含学校德育、劳动、艺术、科技、体育等科学课有机融合,培养学生文理融通的能力素养。

贾校长提供的思路也引发我们思考,就是在一所学校,在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规范化实施之外,我们学校到底还能做些什么?


银川市唐徕中学 马楠

贾晓岚校长的教育思想以“让每一个生命因智慧而灵动”为核心,从理论到实践构建了“一核双线五循环”的实践育人体系。以“生命为中心”的核心理念,通过“动力线”(情感、兴趣、价值观)和“能力线”(知识、思维、技能)的双线驱动,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唯分数论”的局限,“灵动生命”不仅指向个体的创新能力,更强调“宽阔视野”与“道德责任”,更强调“人性优势”——情感共鸣、价值判断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五循环”通过目标、内容、评价等维度的闭环设计,将跨学科融合、问题链任务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了“知行合一”。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智慧”与“灵动”在教育中的核心价值,智慧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儒家的修身、道家的顺应自然、佛家的觉悟以及现代科学的批判性思维的融合。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形成高阶思维、道德自觉和生命意义的觉醒,让每一个生命真正因智慧而灵动。


云南德宏州民族初级中学 李裕

2025年4月15日,我聆听了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贾晓岚校长的“让每一个生命因智慧而灵动”的教育思想,颇受启发。学校的艺术为基,是办学方向的定位,慧学美行,是办学策略,情智兼融,是办学目标。这不禁让我们自问,不同地域不同特点的每一所学校是不是都有这么明晰的如何定位呢?没有这样的定位如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圆桌论坛中,谈到学校的课程建设,是让学生从“如何思考”转向“为何思考”,回归了教育的属性,是以教达育,以智达慧的起点。贾晓岚校长讲,课程一定是基于学科的,是基于学科更加灵动的呈现。试问我们的课程建设是不是有这个立场呢?张海峰校长讲,人的健康成长是理性和感性双向自觉,学校在艺术和科技上是要提供课程支撑的。蔡明生校长讲,课程建设中,动机和目标都不缺,缺的是行为过程与方法,更大的精力应该放在课程的行为过程中。刘涛老师讲,建设课程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一场灵动的对话,是师生共建,共同奔赴。这有何尝不让我们自问,课程建设的合理性及科学的实施路径我们校长是不是都有考虑。

专家点评时,季洪旭校长的点评,将办学的“三位一体”给校长办学又做了一次理性的唤醒。季校长讲,教育是适应社会需求和守护生命本质的和谐发展,课程体系要在在生活化、驱动化、纵向贯通、横向融合上进行深挖,正如代蕊华主任所言,教育是让人成为不一样的人,一样的优秀,不一样的精彩,教育是有温度的,是灵动的。带着这份理性的思索和感动体悟结束了这场灵魂的对话。


天津市双港中学 刘世辉


撰      稿:贾晓岚

感悟整理:阎文鑫

审      核:李政涛  田爱丽

编      辑:舒   扬


@

关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官方微信号:NTCS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