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员风采

李德安:润泽教育,适切成长,走向“智趣共生”的教育

发布日期: 2025-07-10   浏览次数 10
 

李德安

PROFILE

辽宁宽甸人,1981年2月出生在黑龙江,华东师大在读博士,教育部全国优秀中学校长第16期高级研修班学员,数学正高级教师,云南省人民政府督学,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现任曲靖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

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培养对象,全国课赛一等奖获得者,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教育部新时代“双名计划”李德安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云南省基础教育领域李德安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云南省“国培计划”项目高中数学李德安名师工作坊坊主,曲靖市委联系专家,曲靖市人民政府督学,曲靖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优秀教练员”,2013年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云南代表队教练员,曲靖市高中数学教研基地特聘专家。

曾作为《教师博览》《中学生数理化》《云南教育》等杂志封面人物,出版书籍3部、参编书籍多部,主持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各1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研论文80余篇,其中论文《高中数学解题教学“套课”教学模式的探讨》发表在核心期刊《数学通报》(2015.9)上,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2015年第12期全文转载等。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作为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的国家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育人功能与崇高追求。2025年4月15日至16日,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办的以“落实规划纲要,创新育人方式”为主题的全国优秀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宁波艺术实验学校举行。

全国优秀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会场


16日上午,“李德安教育思想研讨会”成功举办,包含三块内容:一是由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李德安面向全国学者、校长分享教育思想:《润泽教育,适切成长——走向“智趣共生”的教育》。二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四位优秀校长与李德安书记开展圆桌论坛研讨。三是先后由北京八一学校党委书记沈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戚业国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对李德安教育思想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领导、学者和来自全国各地优秀学校校长(书记)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李德安教育思想研讨会成功举办


此次研讨会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助理、培训部主任杨全印博士主持。

研讨会主持人杨全印博士


李德安书记的教育思想源于传承发展,蕴于课堂变革,融向价值领导,寻向止于至善,具有四方面特征:一是逻辑递进且完备,从理论溯源到实践落地,再上升至价值引领与未来展望,形成闭环。二是多维融合,历史传承、中西哲学、学科交叉、技术赋能等多维度交织。三是案例支撑,以四大典型案例具象化理念,增强实践说服力。四是动态发展,强调教育思想的开放性,指向持续创新与适应未来。

李德安书记作报告


李德安教育思想阐释:

(一)思想渊源:传承与发展

曲靖一中成立于1913 年 3 月 22 日,是一所百年名校,前任校长李晶植根于百年一中的育人理念,提出了“润泽教育,自由生长”的教育思想。李德安书记接棒引领学校发展,学校新发展是从润泽教育进一步全面拓展到每个人被看见的办学思想的生长延续,是从润泽到适切的顺势而为。“润泽”是滋养、谦逊和包容的水德隐喻,显现自然生成、顺势而为的教育内涵;“适切”包含适时切实、适境切入、适度切合三层含义,是儒家先贤、西方教育改革先驱教育思想的现代凝练与本土化哲学印证;“智趣共生”创设融合智慧与趣味的教育生态,是朱熹“格物致知”的现代诠释。

(二)实践路径:课堂变革

李德安书记的教育思想由课堂变革中生长而来,课堂彰显的是智慧和趣味。基于“守正”,不断创新,使课堂富有多重体悟,思维由低阶不断向高阶迈进,使深度学习真实发生。智趣共生的课堂打破课堂上师生的授受关系,建立共同学习、共同讲述、共同思考、共同探究,甚至共同质疑的学习共同体,以智趣为依托,延续每一位学生的思绪,创新课堂模式和高效学习范式,即:“套课教学模式”和三段式进阶学习范式。

(三)价值引领:育人生态构建

李德安书记指出:“润泽教育,适切成长”是从学生“我”的视阈为出发点。看到学生所看到的,想到学生所想到的,思到学生所思到的,眼里有人,看到每一个个体的孩子,让每个孩子在适合的土壤里成长,绽放出自己的花朵。将“智”与“趣”深度结合,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构建了以拔尖人才培养、爨文化特色育人、红色基因传承、技术赋能教育为典型案例的育人生态,实现了以文化为魂、科技为翼、兴趣为引,将学习升华为生命成长的主动探索,以多元路径构建“润泽教育,适切成长”的教育生态。

(四)开源发展:寻向止于至善

一种好的教育思想,其价值不仅是引领一所学校的发展,还应具有开源性,实现与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同频共振,与育人范式革新的深度契合。李德安教育思想推动育人方式变革,于学生层面,学生从“惰性知识”走向“实践应用”,从“以问题为导向”走向“以提出问题为导向”;于教师层面,教师从“一种方法教育多个学生”走向“多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从“育分育能”走向“育人育己”;于校长层面,校长从“理实割裂”走向“理实共生”,从“适应变革”走向“主动求变”,让教育的未来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智趣共生”。


研讨会第二环节以圆桌论坛的形式,由山西临汾一中第一附属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李霞,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校长张云杰,宁夏西吉县第七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余景润,黑龙江拜泉县第三中学校长王强和李德安书记一道,进行李德安教育思想圆桌研讨。

圆桌论坛针对“教育思想传承中‘自由生长’与‘适切成长’的关联和传承点”“促进学生多元成长以及促进学校多样化发展样态”“教育思想蕴含的育人育分价值”“教育思想的课堂变革导向”“学校如何为学生提供最适切的教育”“教育思想中蕴含的‘爱’和‘真’”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将李德安教育思想引向了在不同地域、不同学段、不同环境、不同生源下对学校教育实践的思考,进一步丰富了思想的内涵。

李德安教育思想研讨会圆桌论坛


研讨会第三环节由三位专家、学者对李德安教育思想进行点评。

沈军书记以“从森林走向树木”为题进行点评,他指出:“润泽”思想衍生于“上善若水”的理念,其“至善”“至柔”“至刚”“至广”“至勇”“至活”“至韧”“至美”的特征,均可以在李德安教育思想中找到对应的体现。“自由生长”就如“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样子”,万物作焉而不辞,“适切生长”就如“好的森林是生长的样子”,万类霜天竞自由,是由广到深、由大到小、由外到内、由优到精的思想发展与传承。他感动于李德安教育思想在传承中发展,感动于思想源自课堂,感动于以生本位思想做教育。他震撼于对以“我”的视域为出发点的教育的辩证思考,震撼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更具系统性,震撼于贯穿始终的“智慧+兴趣”。他认为有三个精彩之处:一是理解深刻的课堂文化,二是践行扎实的教学创新,三是认识学习,探索方法。李德安教育思想是开源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北京八一学校沈军书记作点评


戚业国教授以“以‘智趣共生’实现润泽与适切”为题进行点评,他指出:李德安教育思想立足于课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实践力,润泽是生命关怀,适切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耦合,智趣是落实润泽、实现适切的途径方法。原有教育体系下多年实践积累的“反智”和“无趣”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最大绊脚石,原有教育模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教育需要“更智”“更趣”,以适应社会人才需求、高考命题方向和原则、新时代学生的时代之变。构建“讲思结合”的智趣共生教学模式、创新的“套课”教学模式、生本的三段式进阶学习范式就是实现教育“智趣合一”的高效实践路径。李德安教育思想强调价值方向的选择,以智育人,育智慧的人,实现学生辛勤付出、“苦”中有乐的趣,形成了独有的做法和经验,是一套完善的、成熟的、有趣的思想理论体系。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戚业国教授作点评


李政涛主任以“如何让校长的教育思想长久留存且传之久远?”进行点评,他充分肯定了李德安教育思想的价值和主张,并结合教育思想进行了系统地指导,他指出:校长的教育思想长久留存且传之久远,要清晰展现教育思想的价值,明确核心主张;要精准定义概念,确保思想内涵的清晰;要高度凝练,以简明的表达增强生命力;要呈现思想的坚实依据,体现传承、扎根和未来;要有典型案例,用生动的故事和典型事例作为教育思想传播的有力载体;要“理(论)实(践)共生”,走向政策指引下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滋养、双向转化、双向建构。李德安教育思想显然具备了这些特质。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教授作点评


李德安教育思想以“润泽”为根,融滋养、谦和、包容于育人血脉,让课堂化为生命拔节的沃土;以“适切”为纲,循时、境、度三维平衡之道,汇中西教育智慧,织就因材施教的经纬;以“智趣共生”为魂,破学科壁垒而立思维新境,融格物致知之智与创新实践之趣,催生智慧激荡的生态场域。

这一思想体系,既深植文化传承之根,又勇立科技赋能之潮,以生为本、向未来而兴,在守正创新中锤炼核心素养,于动态生成中激活创造潜能。它引领学校从历史积淀中汲取力量,于时代浪潮中锚定航向,以“适切成长”呼应个体发展需求,以“智趣共生”回应强国战略使命,为教育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在中国基础教育沃土上,谱写润泽无声、适切有为、智趣交融的崭新篇章,祈为教育强国伟业注入磅礴力量!


学员学习感悟

听了李德安书记“润泽教育,适切成长”的教育思想报告,我有三点感受、一个质疑和一个请求。

三点感受:1、我深刻感受到,教育不是硬塞知识的“模具”,而是滋养生命的“活水”。李德安书记提出的“若水润物”,与我们西吉七中“办温暖而有活力的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土壤里扎根,而不是被统一修剪成盆景。 

2. 当听到李德安书记讲到曲靖一中将爨文化融入课堂的案例,我立刻想到西吉的回乡文化。我们尝试过用“清真建筑几何美”教数学,用“花儿民歌”学语文,但常被质疑“影响考试”。今天李书记的分享让我更加坚定:文化不是考试的负担,而是成长的养分。 

3. 作为偏远地区学校的校长,最触动我的是“润泽教育”对现实的务实态度。我们缺设备,但能用土豆做电池;缺师资,但敢让学生当“小老师”。这让我明白:教育的智慧,不在于资源多寡,而在于是否真正看见学生的需求。 

其次,听完李德安书记的讲座,我有这样一个质疑:在升学压力下,如何让家长相信“适切成长”不是放任自流?

李政涛主任曾说过:“校长培训中心是校长的家。”最后,我想为西吉七中这样的偏远地区的“家人们”提个请求,请求发达地区学校开放资源库(如共享跨学科案例、简易技术工具包),或者与各位名校长共建“偏远地区教育创新联盟”,让我们西吉孩子的“土豆电池”和你们的“无人机课程”都能成为照亮孩子的星光。教育是“家事”,更是“国事”。让我们以“家人”之名,共同守护每一个孩子的适切成长——无论他站在黄土地的田埂上,还是都市的玻璃幕墙下。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第七中学 余景润

在教育领域不断探索与前行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办好教育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需要一种能够触动心灵、滋养生命的教育理念。而“润泽教育”正是这样一种理念,它为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让我在教育实践中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更坚定的信念。

一、深刻领会“润泽教育”的内涵

“润泽教育”强调教育的温度与深度,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生命的对话与启迪。这种理念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核心是人,是每一个具有独特个性和无限潜力的生命个体。在“润泽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和成长的陪伴者。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

二、以“润泽教育”为指引,优化教育实践

(一)课程设计:关注学生需求,注重个性化发展

“润泽教育”让我认识到,课程设计不能一成不变,而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在实际工作中,需打破传统的课程模式,引入更多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内容。同时,还需注重课程的生成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并将其纳入课程内容。

(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动力

在“润泽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学习。

(三)校园环境:营造温馨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润泽教育”强调环境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爱的校园环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接纳,从而更加自信地展现自我。

三、以“润泽教育”为动力,提升教师素养

“润泽教育”不仅对学生的成长提出了要求,也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作为“润泽教育”的践行者,必须具备深厚的教育情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教育智慧。

四、以“润泽教育”为方向,推动学校发展

“润泽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实践的指导方向。在“润泽教育”的引领下,我们需在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润泽教育”让我深刻认识到,办好教育需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关注每一个生命的成长,用爱去润泽每一个心灵。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将继续以“润泽教育”为指引,不断优化教育实践,提升教师素养,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努力办好有温度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润泽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西藏阿里措勤县中学 明圣

在“全国优秀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上,曲靖一中李德安校长提出的“润泽教育,适切成长--走向智趣共生的教育”理念,为新时代边疆教育提供了深刻启示。这一思想以百年名校文化为根基,以“若水润物”的智慧滋养学生成长,创新构建“智趣共生”的育人生态,彰显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方向。 

李校长的“智趣共生”课堂体系尤其具有实践价值。其首创的跨学科“套课”模式,通过AB课联动设计、三段式进阶学习法,将智慧启迪与趣味激发深度融合。这与我校正在探索的“五+教研生态”高度契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作为边疆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样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我校依托兵团精神开发的“省责思政课程”,将屯垦戍边的家国情怀融入跨学科实践:历史课上溯源兵团奋斗史,生物课中探究荒漠化治理,信息技术课设计“红色文旅数字地图”,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感悟责任担当。例如,物理组开发的“智能滴灌系统”STEAM项目,既贯穿力学、编程等学科知识,又通过模拟兵团垦荒场景激发创新精神,其“学科融合+价值引领”的路径正是“智趣共生”的生动诠释。   

教育之境界,在于“止于至善”。李校长的思想启示我们,边疆教育需以文化为根、以智趣为脉、以生态为基。未来,我校将深化技术赋能,深化课堂改革,构建智慧教育链,推动教师从“育分者”转型为“育人生态设计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切的教育生态中实现“智趣共生”。

作为边疆教育工作者,我们更需以润泽之心践行适切之道,在智趣共生的沃土上培育兼具红色基因、创新精神与全球胜任力的时代新人,为教育强国、边疆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 徐蓉

在4月16日上午全国优秀中学校长教育思想研讨会上,聆听云南曲靖一中李德安校长《润泽教育 适切成长》教育思想,我体会到名校能“名”是传承与迭代。曲靖一中无论是建校之初蔡锷秉持的“建国需才 育人需学”教育理念还是李德安校长“润泽教育 适切生长”教育思想,都围绕国家和社会需要办学,才能培养数以万计的国家栋梁和建设者;校长能“名”是躬耕课堂。李德安校长驻守教学一线,他说“我的教育思想是从课堂变革中生长而来的”,因为贴近学生,才创生出“倾听到学生的心声,发展学生的思绪,以问题为导向”的共生课堂,才有“教育要适度却不能“失度”“教育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坚守;学生能“名”是课堂变革。智趣共生课堂让学生在“解决旧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概括新结论---应用新结论 得出新方法”中质疑、探索,让课堂升华,培养学生在面向未来,面对复杂真实的情景时能够克服困难,智慧解决问题,实现“每一个孩子都在自己的土壤里扎根,而不是让他们都成为盆景”的适切教育愿景。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江初级中学 孙文敏

今天有幸聆听了云南曲靖市第一中学李德安书记做的题为“润泽教育,适切成长—走向智趣共生的教育”教育思想的论述,深受启发。

李德安书记分别从教育思想的渊源、与课堂的联系、价值引导等方面,深入阐述了“润泽”“适切”“智趣共生”等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关联。并且,这几个词语无不透露着舒适、愉悦。所以我觉得,李书记的教育思想,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快乐教育。大家都知道 ,任何社会、每个人一生中教育不可缺位 ,但也不能错位;要适度,但不能失度。李德安书记倡导的快乐教育,既有教师教得快乐,也有学生学得快乐思想内涵。是一种有温度、有包容、有爱的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如果能够彻底贯彻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将会一改当下很多应试教育而造成的学生厌烦学习、教师躺平教学、教育过程枯燥无趣现状。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做智慧的引路人,读懂学生的个性密码,设计适切的成长路径;也要做趣味的创造者,让课堂成为思维碰撞的乐园。唯有如此,教育才能真正润泽生命,让每个学生在属于自己的节奏中,绽放独特的成长光彩。


宁夏石嘴山市第七中学 马建军

作为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第16期优研班学员,我有幸聆听了同窗李德安校长《润泽教育,适切成长——走向“智趣共生”的教育》教育思想主题报告。这场教育思想的深度研讨,既是对当前教育困境的破题之思,更是对未来育人方向的智慧指引。

李校长的教育思想源于传承发展,蕴于课堂变革,融向价值领导,寻向止于至善。“适切成长”的教育观彰显出李校长前瞻性的育人智慧。对教育“寻向止于至善”的追求,让我重新审视校长的价值领导力。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既要成为理念的“思想者”,更要做实践的“破壁人”。

李校长的思想如明灯,照亮了我们教育者在育人方式变革中的探索之路。作为实践者,我愿以“润泽生命”的情怀、“适切成长”的智慧,在“智趣共生”的课堂与管理的点滴中践行教育初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湖北省黄州中学 朱全华


撰      稿:李德安

感悟整理:阎文鑫

审      核:李政涛  田爱丽

编      辑:舒   扬


@

关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官方微信号:NTCS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