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速递

融合创新,共筑科学教育新生态——庆祝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成立35周年暨上海市奉贤中学建校110周年系列活动举行

发布日期: 2024-10-17   浏览次数 10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教育作为培育未来创新人才的基石,其重要性与日俱增。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10月15日下午,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指导下,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局在上海市奉贤中学特此举办了“融合创新,共筑科学教育新生态”的科学教育论坛,庆祝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成立35周年暨上海市奉贤中学建校110周年。


开幕式由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石瑛主持。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局局长程立春在开幕式上表示,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首先要厚植家国情怀、培养责任担当,其实要面向全体、扩大基数,第三要改变过程、注重方法,第四要优化机制、支持拔尖。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体卫艺科处处长陈华表示,上海在青少年科学教育的推广中,完善机制和优化布局、用好社会大课堂资源、搭建平台发挥赛事抓手作用,不断提升科学教育的品质,更好地推动学生发展。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在视频讲话中提出,迈向教育强国的征途上,科学教育是强有力的抓手,希望参与本次论坛的校长积极分享科学教育生态培育的前沿思考、前沿经验,促进科学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


交流发言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党支部书记韦保宁负责主持。


上海、四川、北京、深圳市四位校长带来主旨发言,分别就各校科学教育的实践经验作交流。上海市奉贤中学校长林春辉以《纵横贯通,科学教育之奉贤中学样态》为主题介绍了科学教育之认识:科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多样化和实践性;科学教育的主要突出科学大概念和科学的态度。科学教育之样态:基础课程注重学科实验整体设计,推动纵向发展;选修课程注重多样化平台构建,推动横向勾连;通用技术课程注重立体构建,推动纵横贯通。科学教育之保障从师资队伍、科创空间、实践平台三个方面打造。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初中校长李笑非以《指向素养提升的高质量科学教育——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的实践探索》为主题,从奠定基础,培养高质量科学教师队伍;聚焦关键,整合科学类学科课程;实践参与,加强科学类学科教学;价值引领,优化系列化科普活动;丰富空间,促进泛在化科学探究;校家社协同,构建科学教育新格局六个方面进行介绍。北京八一学校常务副校长王华蓓以《培根铸魂•激发潜能•创新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为主题,重点介绍了三个观念转变——寻找人才培养突破点;三条探索路径——落实科学教育关键点;三点未来思考——着眼学校发展生长点。深圳市龙华区华南实验学校党委书记江坚以《在真实的世界中学习科学》为主题,用学生动手改造校园的例子介绍了打造科学学习工具,完善基于生活的科学学习链条的经验,并从价值体系、课程体系、治理体系、资源体系四个方面介绍了为做好科学教育生态做好的必要支撑。


圆桌论坛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室主任王俭主持。


上海市控江中学校长吴巍、合肥一六八中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吴菊文、哈尔滨113中学校长辛学文、天津市北辰区普育学校校长刘巍、双江自治县第一完全中学副书记李荣亮、深圳科学高中书记罗诚一起就当下科学教育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进行了充分交流,各校长以自己学校的经验进行答疑解惑,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教育智慧不断生成。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刘莉莉充分肯定本次科学教育论坛的意义。她认为,各校对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了不懈的探索,是有意义的教育实践。在探索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科学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要关注前沿意识、概念梳理意识、关键构建意识和战略选择意识。二是面对科学教育需要“扬长”,强调思维的贯通,进行多样化尝试,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有链接、有赋能、有期待,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本次论坛汇聚了全国科学教育领域的精英力量,展示了最新成果,分享了实践经验,我们将继续共同探索科学教育的新路径,携手开创科学教育的新篇章。



学习感悟

科学教育是做加法,即在原有的基础上,扎实开展,而不是顾此失彼,不顾校情,盲目推进。为此,提出以下思考:1、必须明确科学教育的目的。科学教育旨在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科学知识,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训练探究科学的思维,形成热爱科学的品质,崇尚正确运用科学的价值观。2、在遵循科学教育“重在实践、激发兴趣,重在集成、盘活资源,重在融合、内外联动,重在全纳、帮扶指导,重在协同、系统设计”五大原则的前提下,引导所有教师提高认识,齐心协力,充分挖掘所有学科科学教育的资源,结合课堂教学有机实施,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功能,发挥“面”的作用。再通过顶层设计,构建学校科学教育的显性课程,以项目化的方式、以“点”的形式重点突破。3、在积极推进科学教育的同时,还要同样重视人文教育,处理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五育融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合肥一六八中学 吴菊文

作为百年名校的奉贤中学,老干新枝、融合创新,学校在科学教育领域有着持续和深入的探索,理念认识、课程体系和场馆建设,让人看后印象深刻,钦佩不已。通过四所极具代表性的学校报告,让我们看到中国大地上不同学校,对于科学教育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孜孜追求。在随后的圆桌论坛环节,嘉宾们现场激烈探讨而生成的思维火花,推进了参会者的进一步思考,如科学教育和学科教学之间的异同,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育。特别是最后中心刘莉莉主任对于活动的点评总结,提出了人文精神与科学教育的交相辉映,更拓展了我的既有认识,将科学之美与审美志趣相契合,不是更高层面的融合贯通吗?的确收获良多,不虚此行。


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高新分校

金叶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三位一体”统筹部署,为我们在新时代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校长,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秉持手握世界、望眼未来、情系家国、心怀学子的大教育观,将建设教育强国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紧密结合,办出特色,办出教育家治校的样态,坚持战略思维、发展思维、未来思维,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努力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呼唤有情怀的教育家,奉贤中学从超越兴趣出发,构建立体科学教育框架,点燃学生科学梦想,为我们树立了多样化办学的精典范例。

 

青海西宁三中 靳占红

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是一定要培养出创新人才?还是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素质得到发现和发展。如果是后者,那面向普通天赋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工作亦是重要,如果每一个人的创新素质都得到了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与发展,那对创新中国、智慧中国的建设一定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关注每一个,才有一个大基数,更有可能催生和托举出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文化与科技终是教育强国的必然路径。


西咸新区第一初级中学 侯晓田

四位来自不同层面名校长的主题分享和六位校长的论坛碰撞,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前沿的科学教育上海样态,同时也领略了不同地区样板校的科学教育体系架构和成熟经验。更主要的是,作为校长,使我们更加明晰了科学教育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学科育人的显性价值、科学教育之于国家的育人指向和战略地位,尤其是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做好扬长教育等逻辑关系都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哈尔滨市一一三中学书记 辛学文


撰       稿:上海市奉贤中学

感悟整理:柳欣源

审       核:李政涛  田爱丽

编       辑:舒   扬


@

关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官方微信号:NTCS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