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欧炜表示,35年来,学校不唯分数论,为了补齐城市孩子的农业常识,开展了一系列劳动教育课程;为了增强全校学生的体质,开设了足球、篮球和乒乓球课。此外,学校也非常重视家校共育,定期邀请专家进学校与家长分享教育经验,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和技能。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校长徐蓉介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是一所十二年制学校,红色德育活动贯穿了12年,学校每年举办入学礼、成长礼和青春礼,组织小学部礼仪规范活动、初中部感恩教育和高中部红色基因研学,传承兵团精神、践行兵团使命。
四川省苍溪实验中学校校长刘军关注的是农村教育的发展,他提到了三点困境:一是农村学校缺乏教育资源、师资队伍和现代化教学设备;二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阻碍留守儿童人格发育;三是信息化时代来临,网络不良信息对农村学校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学校校长白振华提出了基础教育强国建设需要破解“三个难题”:首先是“家校共育难题”,她建议把“家长学校”纳入政府的评价体系;其次是“教师队伍建设难题”,建议提升教师队伍思政水平,启动淘汰机制;此外,还要破解“环境育人难题”,建议太原市各学校全面梳理“资源清单”,长效实施“全域共育”。
泉州五中校长张海峰介绍说,学校有8302个学生,但是学校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为此,学校开设了课程超市,提供了导师制、学长制和课程制,多元课程供每个学生选择。此外,泉州五中还采用了“5g+专题”课堂,实现全市14所学校同上课、同教研、同互动,帮助一些薄弱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曲靖一中党委书记李德安表示,学校的发展应该从硬件投入转向软件提升,校长应该更加关注整体素质的提升、课程的开发、文化素养的打造等。一线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结合每位学生不同的性格和特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温州第二高级中学校长陈德曹提到,学校鼓励学生之间携手组建“成长共同体”,开展“特长式”“论坛式”“体验式”等多种类型的共同体活动,打造全新的成长模式;学校也把家长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来开发,定期开展家校共读一本书、家长学生书信互动等活动。
西咸新区第一初级中学校长侯晓田说:“我是一名普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校长,我们学校面向所在学区招生,坚决不挑选生源。”因此,学校生源差异非常大,但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让每个生命都能够美好生长”。侯晓田介绍说,学校里有一些天资聪颖的孩子,但更多的是普通家庭里的普通孩子。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才,教育者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加快建立适合个体的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