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1989年10月27日,1990年4月1日正式开班。中心是根据我国教育干部培训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从事以中学校长为主的教育干部培训的国家级基地,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中学校长培训机构,同时也是为港澳中学校长提供专业发展服务的国家基地。中心的宗旨是,根据党和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分期分批地轮训全国重点中学校长及其他基础教育干部,以期逐步造就一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家和科学管理带头人队伍,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干部培训模式,在全国教育干部培训工作中起示范带头作用。成立中心,是教育部为提高我国教育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措施。
在教育部人事司和华东师范大学的领导、支持下,中心成立20年来,共举办以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为主的各类培训班400多期,累计培训中学校长等各类教育干部15907人次;1997年以来,中心先后举办了港澳中学校长研修班等各类培训班31个,累计培训港澳中学校长、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764人次;与台湾教育机构合作举办校长培训交流合作活动26次,接待台湾教育团组16个,应邀参加交流活动的台湾同行361人次,在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中学教育界建立了良好的声誉,被校长们亲切地称为“中学校长的黄埔军校”、“校长教育家的摇篮”和“中学校长的精神家园”,其工作成绩多次受到教育部领导的肯定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好评。
一、校长培训
(一)积极开展中学校长培训,努力建设专业化教育干部队伍
分期分批培训省级重点中学校长,造就一批基础教育改革家和学校管理带头人队伍,是中心的首要任务。20年来,中心依托华东师大的学科优势和上海市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支撑,在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优秀中学校长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38期全国高中校长研修班、15期全国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8期全国中学骨干校长研修班,2期全国优秀中学校长高级研究班,共培训中学骨干校长2800余人次,学员中涌现出一批享誉全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者和学校管理专家,其中近百位校长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
中心自觉配合国家发展战略,积极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西部和农村教育改革服务。中心成立以来,配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先后举办了16期高中课改地区中学校长研修班、1期高中课改地区教委主任研修班和1期高中课改地区地市级教研室主任研修班;配合全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深入,先后举办了2期全国教育学院院长研修班,4期全国干训师资培训班;配合西部开发战略,先后举办了9期西部地区中学校长研修班,为云南、广西、贵州、甘肃、宁夏、青海、四川、陕西、山西、内蒙古、新疆举办了数十期中学校长培训班,为西藏举办了初中校长高级研修班。此外,中心长期坚持送培下乡,以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合作项目为平台,为西部50个国家级贫困县培训和指导了3000多名中小学校长,主持开发了西部校长培训课程;依托唐氏基金开展“一对一”基层学校定期智力支持活动。上述培训活动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西部大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灾后教育重建成为灾区重建中的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地支持灾区教育的重建工作,培训中心在5月25日举行了“灾后教育重建研讨会”,会后迅即组织专家团队进入灾区调研,详细了解灾后教育重建的需要,并以中心为平台联合全国的25所优质中小学校,组织实施了为期一年的成都、绵阳与夹江灾区灾后教育重建项目,开展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活动与学校发展指导,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高度评价。
中心还积极回应全国各地校长专业发展要求,先后举办了200多期地方中学校长研修班,累计培训中学校长逾万人次,为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支持。
(二)积极开展港澳台教育交流与合作,服务国家统一大业
作为国家级的培训基地,中心历来重视与港澳台地区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1997年4月以来,中心受香港教统局、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教育科技部以及香港津贴议会等委托,开办了16期香港中学校长和教育管理者研修班、举办了3次学术研讨会,参加研修交流的香港校长等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达393人次。香港津贴中学议会前主席范锦平先生就曾专门给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去信,高度评价了培训中心举办的香港中学校长研修班,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教育科技部也多次向华东师大发来感谢信。2000年以来,中心受澳门中华教育会和澳门教青局的委托,先后举办13期澳门中小学校长和教育管理者研修班,培训对象覆盖了澳门所有中小学校长以及部分基层教育管理者,累计371人次。通过与台湾师范大学、台北教育大学、台中教育大学等台湾教育机构合作,组织两岸中小学校长互访与研修活动24次,台湾来访有361人次,赴台交流的内地校长和教师150多人次。通过上述活动,培训中心不断传播着内地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经验,展示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成就,增进了港澳台教育界人士对大陆的了解,加深了彼此的感情,扩大了祖国大陆在港澳台地区的影响,为争取港澳台地区的人心回归,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积极探索校长培训模式创新
在20年的教育干部培训实践中,中心高度重视自身队伍的建设,努力培养一支讲政治、精业务、肯奉献、重和谐的教职工队伍,建立了一支业务精良、乐于奉献、专兼职结合的中学校长培训师资队伍,培育了数十个校长培训基地学校,形成了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较为完整的教育干部培训模式,如“模块化教学”、由“专题理论学习”、“办学经验交流分享”、“典型经验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指导性研讨”、“反思性总结”、“研修成果总结交流”与“行动计划编制”等多个密切相关的教学环节构成的培训模式,发展了培训班管理的“班工作小组制”等培训经验,为全国各地培训机构培训了一大批培训者,较好地发挥了中心在教育干部培训领域的示范作用,为我国教育干部培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培训中心的培训成效得到了教育部领导、有关司局、各省市教育厅(教委)领导的充分肯定。早在1995年,时任国家总督学、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人事司的一个报告上批语:“请认真总结设在华东师大内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经验,适当时候可在该校开一次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经验交流会,因各省市受过培训的校长反映均较好。”
二、教育部人事司后援基地
中心作为全国教育干部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研究会理事长和秘书长所在单位,积极承担为教育部人事司干部培训工作服务的职能,逐步成为教育部人事司干部培训工作的后援基地。
借助全国教育干部培训专家委员会,培训中心积极开展对全国教育干部培训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意见和工作建议;研究培训教学、科研及其改革工作,审议培训教学、科研及其改革的计划和成果;研究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工作,组织编写或审议培训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监督教材质量;负责制定校长培训机构资格认定的标准,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对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进行资格认定;负责制定校长培训质量和效益的评估标准,开展培训质量和效益的评估工作;总结、推广校长培训经验,指导开展校长培训研究工作。
借助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研究会,培训中心积极组织、推动、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实践研究;推动各种形式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活动;组织、推动、开展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国内外的学术研讨与合作交流;组织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成果的评审、评估、认定、推广和本会会员研究成果的编辑、出版工作;指导、协调相关培训机构的培训工作。通过定期召开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研究会年会,研讨校长培训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校长培训工作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在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领域的示范带头作用和协调作用。
中心积极发挥教育部人事司干训工作后援基地的作用,为教育干部培训政策制订提供大量极有价值的决策咨询意见,特别是为“十五”教育干训规划制定、中小学校长培训教材开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园丁工程”的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有关干部培训问题研究、《教育干部培训条例》的修订、《督导培训大纲》的起草等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为全面提升我国教育干部培训的质量与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科研反哺
培训与研究的结合是不断提升培训质量最基本的保证。在培训中心教师的研究包括对教育改革实际问题的研究与培训工作规律本身的研究,没有高水平的培训科研就不会有高水平的培训。近年来,我中心教师先后在“素质教育”、“学校优质化理论”、“一流学校的建设”、“多元智能与课堂教学”、“教育家办学”、“教育评价”、“研究性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等课题研究15项,分别获得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多种重要奖项奖。这些结合培训活动的科研有力地提升了培训中心的办学水平。
(一)科研更新了培训观念。
观念的转变为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起着请道和开路作用,对教育本质问题和教育管理干部培训规律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的目标是要逐步造就一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带头人、领衔人;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内容应注重政治培训和业务培训并重,以业务培训为主;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应注意实践导向,注重学员宏观思维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改革和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的研究也将持续跟进,观念的变革将始终伴随着改革和实践,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内容。
(二)科研成果拓展了学员的视野,丰富了培训内容。
中心不只要向教育管理干部传授学校教育与学校管理的基础知识,更要在培训内容上关注现代学校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反映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导学员接近学校教育与管理科学的发展前沿,关注学校实践。科学研究是使教育改革和教育基本理论的前沿成果及时反映到培训内容中来的基本保证。教师通过高水平的学科前沿成果的支撑,对学校教育与管理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和实践有及时和深入的掌握,给学员以前沿的引导,拓展了学员的视野。同时,有的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培训教材,如《一流学校的建设》、《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与操作》、《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新编教育管理学》、《走向优质教育》、《教育领导学》等,有的科研成果形成新的专题讲座,如多元智能的理论与实践、学校发展规划、学校改进的策略与方法、研究性学习等,极大地丰富了培训内容。
(三)科研成果创新了培训模式。
学校教育与管理科学研究的来源和最终服务目标应当是教育实践。中心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内容,同时在专题讨论中有目的地引导学员进行实践反思,创新了培训模式。近年来中心将多年积淀的学校优质化理论与实践、多元智能课堂教学构建等具有开创性的前沿理论研究进行推广应用,以课题或项目的形式,深入区域、深入学校,一方面对校长进行跟踪培训,创新了教育干部培训的模式;另一方面以更直接的方式服务于区域性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区域性素质教育的推进提供了智力支持。
(四)科研促进了教师的学术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我们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教育学领域,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教师只有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中心合格的教师。阅读新书和学术期刊文章能够获取最新的教育学知识,但很难吸取真谛,我们认为,只有从事科学研究,才有不断通过读新书、查资料获得新知识的欲望和动力。我中心陈玉琨教授等多位教师先后主持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省部级课题等。随着大量科研的开展,教师获得的知识越多,对教育学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能力越强,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好。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
本着“尊重多元、平等待人、相互借鉴、共同提升”的原则,中心开展了高层次、高规格、系列化、实质化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一)接待国际访问。
迄今为止邀请和接待了来自全球36个国家750人次的国际重要学术机构,教育领导与管理学术团体和校长协会、学会负责人以及世界知名大学教授的高端访问。其中包括年英联邦国家教育行政委员会(CCEAM)主席,英国国家领导学院(NCSL)院长,年澳大利亚教育领导委员会(ACEL)主席,澳大利亚中学校长协会(ASPA)会长。澳大利亚校长协会专业发展理事会(APAPDC)主席,法国阿尔萨斯中国教育协会(ACE)主席,世界校长联盟(ICP)主席等;以及若干大学如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诺丁汉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多伦多大学,南非比托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芬兰牙瓦斯凯拉大学(Jyväskyl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这些高端访问形式多样,内容殷实如合作研究、举办讲座等。通过这些交流,中心已和上述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一直在持续拓展和加强与国际教育界的合作与交流。
(二)举办国际论坛。
自2004年起,聚焦当前国际教育界关心的问题,围绕着“国际化进程中的中等教育”,校长的课程及教学领导力“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 “现代学校制度与文化建设”“教育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等主题,以“各自表述,多元共存”为论坛的核心价值,中心在全国各地主办了8场次的“中外名校长论坛”和2场次的“上海-新加坡基础教育圆桌会议”,国际的知名校长,专家共210人次与会。国际校长联盟(ICP)充分肯定了中心这些论坛的国际影响力,认为这些论坛的举办为全球的中学校长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和学习的契机。国内十余家平面及网络媒体如<<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日报网>>,<<新华网>>等报道并给予了充分肯定,新加坡教育部也为此特地致函感谢圆桌会议让新加坡教育领袖受益匪浅。中心还承办“第三届教育变革国际论坛”(2007年6月)以及“2008年度国际校长联盟学术研讨会”。这些论坛的举办为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人员和全球校长提供相互学习,借鉴,和共同提高的机会。需要指出的是国际校长联盟是一个全球性学校领导者组织机构,代表五大洲135,000学校领导管理人员,在国际界有相当的影响力。这是该联盟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的会议。
(三)加强国际培训。
培训的目的是拓宽校长和培训者的国际视野,加强教育领导与管理者培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而造就一批有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厚实的专业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具有一定国际交往能力的,能促进和引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专业化的校长和教育干部培训者。中心在过去几年里共组派出了10个班120人次的中学骨干校长和一个教育干部培训者的海外高级研修班分别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南非,西欧,北欧,新加坡,韩国等国进行考察和影子培训。其中包括教育部人事司委托2005年全国中学骨干校长赴法培训团,2006年全国教育干部培训者培训团,和2006和2007年教育部人事司、国际司组织,英国培生集团资助,中心承办的中学骨干校长赴英高级研修班。这些班次的培训计划均由我中心与海外培训机构商定,中心的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因此得以不断提升。另外,赴澳大利亚的培训系澳大利亚教育科学培训部资助,澳方为此投入了近100万人民币。2006年全国教育干部培训者培训团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加强了中心校长培训的国际交流,学习借鉴了国外校长培训的先进理念和研发成果,宣传了我国校长培训的研究创新与改革实践。同时通过校长培训的国际合作,可以加速我国校长培训的国际化进程,促使我国的校长培训工作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中国教育报》等国内媒体对这些研修活动作了专门报道。在上海市教委支持下,中心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举办了2期教育管理硕士学位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智慧的新一代教育领导人,42位上海市中学名校长培养对象参加学习,日前19学位已经毕业。该班的举办为中心探索新的培训模式以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思路。
五、学校改进与区域教育发展指导
中心始终坚持以“校长为本、服务学校、实践导向、推动教改”,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服务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近年来培训中心创新培训模式,将多年积淀的研究性学习、学校优质化理论与实践、教育质量保障、多元智能课堂教学构建等理论研究成果,以项目推进的方式应用于部分学校和地区,将中学校长培训课堂直接延伸到学校教育实践中,将教育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促进了校长专业水平的持续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和区域教育发展。
2005年,对于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而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正是在这一年,培训中心又一次开始了校长培训模式的新探索,将培训课堂从培训中心移到了学校现场,将培训重心从注重校长能力建设转到了注重校长能力提升与促进学校改进并重。以促进学校持续改进、推动区域教育发展为目标的“学校优质化工程”促成了培训中心与地方教育部门的牵手,也成为了培训中心工作的新亮点和重要品牌。
2005年,培训中心与中山市教育局合作实施“中山市中学优质化工程”,先后有30所学校在专家组的指导下,通过学校规划修订与实施、学校问题诊断与改进、办学特色形成与提炼等阶段,以点带面,使中山市基础教育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众多媒体对此予以乐报道。《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14日与21日分别以“软实力是这样炼成的”和“软实力最终转化为硬实力”作了整版报道,2008年2月27日又作了追踪报道。
“中山市中学优质化工程”的成功,吸引了更多关注的目光。山西绛县、上海南汇、宁夏银川、江西南昌红谷滩开发区、上海奉贤、山东淄博等地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部分学校到中山市考察学习后,纷纷与培训中心合作,陆续启动学校优质化工程,如此积极的行动本身就是对培训中心“学校优质化工程”的高度评价。
回顾“学校优质化工程”几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的成功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组织得当,更是我们对教育干部培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教育培训和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转化成教育实践。将培训结果转化为教育实践,一个更为简洁的途径就是以项目推进的方法来跟踪培训,深入区域、深入学校,一方面用来跟踪校长培训的成效,另一方面以更直接的方式服务于学校改进,指导区域性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这是“学校优质化工程”项目产生的最初动因,也是该项目得以产生成效的最直接原因。
在“学校优质化工程”推进过程中,培训中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流程,特别是充分挖掘了全国一批知名老校长(他们大多刚刚从校长岗位退下来,都曾经取得了具有影响的学校办学成绩)的潜力。培训中心将这些名校长与培训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共同组成3-4人的专家组,专家组领衔学校改进,在改进中落实培训。这一组织形式充分发挥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也被实践证明是极为有效的做法。
为更好建设“学校优质化工程”品牌,进一步推进学校改进与区域教育发展,培训中心将会更加注重学校改进与区域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注重学校和区域教育改进指导流程、方法的规范,注重学校改进与区域教育发展指导专家队伍建设,注重建立以培训中心为基地的学校改进与区域教育发展联合体。相信通过这些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明天的“学校优质化工程”必将会为学校改进与区域教育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