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动态

刘莉莉:校长要在创新实践中推进《纲要》落实

发布日期: 2025-02-18   浏览次数 10
 


校长要在创新实践中推进《纲要》落实

刘莉莉


作者介绍

刘莉莉,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作为纲领性文件,既构建了教育强国的前瞻性目标体系,也对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中小学校长作为教育强国的关键人群,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校长需要高度重视《纲要》的战略意义,敏锐把握《纲要》的发展重点。面对人口排浪式的急剧变化、人工智能的猛烈冲击以及普职多元发展的路径搭建,校长不能因为经费的捉襟见肘、评价制度的禁锢、陈旧观念的束缚、职业倦怠的困扰、改革本领的恐慌而顿足不前,而要充分发挥《纲要》执行主体的自觉性,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身心健康和思维品质,躬身入局,主动应对变革,让创新实践在行动中可见。

创新要在传承中发生。《纲要》给予校长变革的力量并不是没有逻辑的“折腾”,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连续性的静悄悄的革命。校长既不能打着“沃土计划”“脱颖计划”等幌子满足少数学生的利益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更不能将其作为抢生源破坏教育生态的理由。校长需要理性面对AI时代的挑战,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根据需要有步骤地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有选择性地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和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主动地变革学习环境与学习方式,让人工智能真正助力教育改革。

创新要在不可能中发现可能。资源虽然有限,但资源的组合有无限可能。有创新力的校长不会被条件束缚,能够盘活和重组教育资源,创新发展路径。以“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为例,有些校长会由于场地、资金、评价方式的局限,让体育活动流于形式;而有些校长则把体育活动看作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进同伴交流、提升自信心和创造力的重要载体。学生不仅是体育活动的参与者还是设计者,他们打破原有的限制,让体育活动在更多时空发生。事实上,学校的创新无处不在,校长需要有勇气去尝试、去发现。

创新要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的细微处。创新不是颠覆性的改变,而是需要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着手。只有学校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与日常教育教学的点滴行为之间建立联结,目标才能达成。《纲要》中提出“统筹推动价值引领、实践体验、环境营造,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这只是一种原则性的规定,校长要把这一“宏大叙事”变成多种课型组合的课表、与众不同的学术休假、别开生面的校园活动、刻骨铭心的校外生命体验、免修免考的申请制度等。这要求校长们从实际出发“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而不是纠结于行政管理者的偏好与少数人的质疑。《纲要》中提到“探索设立一批以科学教育为特色的普通高中,办好综合高中”“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大思政课”品牌的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的完善以及“国家、省、市、县、校分级研训体系”等,这些既需要我们开创性进行本土实践,也需要我们形成经验推进教育变革。

教育强国不是遥远的梦想,而是中小学校长引领下更多师生的生命创造。



本文发表于《教育家》2月刊第2期


@

关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官方微信号:NTCS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