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动态

中国教育报|不是什么都要“进课堂”

发布日期: 2016-03-17   浏览次数 131
 

“什么都进课程,那得开多少门课?”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哪些内容要进入课程当中去,要进行优化,因为学校教育目标要在比较优化的课程体系中实现。

近年来,关于呼吁安全教育、武术、京剧、性教育等内容进课程的建议不绝于耳,这次两会,这个话题也得到代表委员的关注。记者就此采访了不少教育界委员,他们认为,课程设置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工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是什么都要进课程。

钟秉林表示,科学的课程体系要综合考虑在学生年龄段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再看哪些内容放入课程比较合适,哪门课程占多少学分、多少学时、多少比例,然后进行优化。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西宁市十四中特级教师庞晓丽说,都要进入课程的话,大可不必。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制定合适的措施办法。

她说,很多内容其实都可以贯穿在整个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在点点滴滴里。只要老师有责任心、使命感,就可以把相关内容承担起来,比如班主任可以把安全教育承担起来,语文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章立和说,可以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育人功能,“用活动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效果好,二是不占用主课时间。我们可以叫进学校教育。此外,我们对课程应该有标准,但不一定都要是原来的课本式的,或者文本要更简单”。

记者|阳锡叶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