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定具体可达的教学目标。在人工智能教学中,不同学段应当有不同的任务分工。小学阶段重在感知和体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与应用,高中阶段重在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各学校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明确本校人工智能教学在人工智能意识与思维、基础与技术、应用与创新、安全与责任等方面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要以学生为主体,兼顾具体目标如“做出、说出”与抽象目标如“感知、体会、领悟”,以及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
2.实施多样的评价方式。人工智能教育重在引导学生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和工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与创造力。要达成这一目标,学校需要设计适合的评价方式与方法。一是人工评价与智能评价相结合。标准化答案以及模型建构等可由平台智能评价,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尤为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尤其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设计与想法。二是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应当明确,学生在学习和作品设计与创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品质如对人工智能的热情、好奇、韧性,要比掌握的知识量和完成的具体成果更加重要。三是问答测试与作品呈现相结合。评价中要更加重视学生基于智能技术搭建的作品和完成的项目。四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要充分利用线上的学习数据、展示的作品等综合评价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
3.设计灵活的教学方式。人工智能教学的实施既需要讲授式的知识传递,更需要项目化、任务式等的情境教学和研究型教学。在运用人工智能思维和理念、技术解决具体问题时,师生需要一同进行实践和实验,使用人工智能模型并不断调整与优化技术参数,完成用传统工具和技术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同时,教师需要注重设计线上与线下结合、实体与虚拟融合、动脑与动手并重以及课内与课外实践互通、教学与参赛结合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4.保障课时安排与使用。基于人工智能教学任务以及所需的教学形式,学校要打破固定的40分钟授课时长,根据教学需要设置长短课。学校可以通过整合课后服务、社团活动的时间,统筹安排校内课时与课外时间、线下课时与线上学时,平衡好人工智能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时间,处理好全体学生人工智能教学基础学时、提高型教学时间安排以及专业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时间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