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动态

李政涛:智能时代,阅读世界正在重建

发布日期: 2025-05-19   浏览次数 10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阅读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以及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作用。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世界读书日”的主题定为“阅读:通往未来的桥梁”(Reading: A Bridge to the Future)。


“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开展“新阅读”?如何从教育神经学和人成长发展规律等多维度来解析新时代阅读?智能时代如何创新地开展青少年阅读,实现高质量阅读?《上海教育》杂志5月1日刊推出“新时代 新阅读”专题报道


智能时代的阅读新路,路在何处,新在何处?智能时代阅读的特有风险和隐忧表现在哪些关系的处理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给出了他的见解。




智能时代,

阅读世界正在重建



智能时代的阅读革命,已经如期而至。它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回响与共鸣: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阅读革命和阅读巨变。


在这场革命性的巨变中,一条新时代的阅读新道路,正逐渐成形并日益明晰,吸引着新一代的青少年驻足其上,在此道路上,特别需要教育者介入式的引领和指导。其中,首先需要明晰的是,这一智能时代的阅读新路,路在何处,新在何处?


新在阅读媒介


如同之前的纸质媒介、电子媒介一样,以豆包、文心一言、ChatGPT、DeepSeek 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本质上,是以媒介革命的方式,再次引领了人类的阅读革命,成为阅读巨变的起点。 


新在阅读价值


智能时代的阅读新媒介,通过开辟阅读新道路,进而开拓了阅读的育人新价值:通向新智人,成为智能时代由新阅读培育和塑造的新人类。


新在阅读目标


基于多种资源类型、诸多媒介形态的多元阅读,基于高阶思维、社会情感和审美创造的深度阅读,基于目标的持续性、整体性的系统阅读,基于不同阅读方式融合的阅读素养,成为智能时代阅读的新目标,进而成为阅读新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依据。


新在阅读方式


涌现出以移动终端为平台的移动式阅读,以视频为媒介的视频式阅读,以场景或情境体验为载体的具身式阅读,以人机协同为核心的协同式阅读等阅读新方式。最重要的是,不同阅读方式在智能时代正在走向综合融通,成为“交融式阅读”,如移动式阅读与固定式阅读、视频式阅读和文字式阅读、人人交互式阅读与人机交互式阅读、碎片式阅读和整体式阅读,以及连续式阅读和非连续式阅读等的交融共生,在根本上,是传统阅读方式与现代阅读方式在智能时代发生联结后的融会贯通。


新在阅读习惯


新时代的诸多阅读新方式,在专题性阅读训练和常态性阅读积累中,逐渐转化为当代青少年的阅读新习惯,如视频式阅读习惯、人机协同式阅读习惯,不同阅读方式交叉融合的阅读习惯等,逐步融入并化成他们新的生活方式,并且成为人类阅读文化,甚至是人类文明传承的必要组成。


新在阅读评价


评价标准上,阅读新目标成为阅读质量评价的新尺度;在评价方式上,人机协同评价、人机交互评价作为主流评价方式的时代已经来临;在评价主体上,由于有了便利和迅捷的媒介技术作为评价工具,人人可以相互评价,人人可以自主评价,人人可能时时处处在评价客体与主体之间穿梭切换。在此过程中,阅读世界中新的后喻文化日益彰显,一种智能时代的阅读新常态诞生:晚辈激发长辈的阅读好奇心与求知欲,长辈向晚辈学习如何阅读,接受晚辈的阅读指导和评价。


新在阅读生态


这是一种包容试错的开放轻松与和谐阅读环境,既鼓励各种全新的阅读媒介、阅读工具和阅读方式的使用,也欣然接纳老派的阅读方式,如纯文字阅读。大时代标志之一在于协同交互:除了传统的人人协同交互,以及新生的人机协同交互之外,校家社协同交互推动全民新阅读的阅读社会新格局已然浮出水面,包括协同交互生成并确定青少年阅读的新目标、新内容和新评价,共同汇聚为提升青少年阅读质量的全社会阅读推动力。


如同所有的革命和巨变必然带来风险和隐忧一样,智能时代阅读的特有风险和隐忧,表现在三种关系的处理上:


01
传统阅读与现代阅读的关系


可能出现将传统阅读弃之不理,全盘抛弃,或者将二者割裂和对立起来,陷入要么传统,要么现代的非此即彼式循环。


02
听说和读写的关系


在当下的视频或视听时代,视频与音频的热浪让听和说更为凸显,基于文字的阅读和写作可能隐居幕后,退居边缘,变得不再重要,甚至可有可无,导致青少年一代产生一种错觉:说和听,尤其是“可听的说”比“可见的读和写”更重要,反正所有的“说”,总是会被工具自动转化为“可见的文字”。这将导致以写作为主导的传统语文教学体系崩塌,原先以读写为主导的阅读变为以听说为主导的阅读,就此可能形成另一种未来人类阅读教育的新样态。


03
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当人机协同阅读成为阅读的主流方式和基本习惯,在阅读中人类智能养成了对人工智能的依赖,进而被机器和工具所垄断掌控,最后是否可能离开了机器的协助与陪伴,阅读就无法进行?


毫无疑问,对如上风险的警醒、预防与化解,是人类自我反思的一部分,也是未来阅读世界重建的必要步骤。


本文刊载于《上海教育》2025年5月1日刊

编辑:沈天音  缪秋英(实习)


转载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


@

关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官方微信号:NTCS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