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特别报道

《中国中小学校长发展报告》前言

发布日期: 2025-06-24   浏览次数 11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郅庭瑾为《中国中小学校长发展报告》撰写前言

专家简介


郅庭瑾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前  言


建设教育强国,是当下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强音。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倡导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和社会发展对教育培养更高质量人才的时代要求。尤其是在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学生学业负担重等难题依然根深蒂固,极端功利内卷等观念行为依然大行其道的今天,弘扬教育家精神,倡导教育家办学,对于引领教育回归本原、遵循教育规律、破解人才培养痛点难点问题意义重大。

学校是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最基本单元,也是引领和影响校长、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最基本组织。学校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载体,也是践行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平台。教育强国建设的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组织活力。截至2023年,我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9.83万所。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就是要通过精神引领和制度创新,释放和激发这些学校管理者的活力、动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成为新时代的教育家精神的践行者,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基础教育学校承担的育人功能是相同的,但每所学校所处的区域环境、面临的改革发展任务、拥有的资源环境禀赋、师资生源特征、办学条件保障等却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建设教育强国的宏观战略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政策到了学校层面有可能出现“信息转换”或“选择性执行”问题,很难照搬照用或直接落实。在此背景下,唯有充分激发学校管理主体的创造活力,才能在宏观统筹和顶层设计的同时生成基层创新,既自上而下描绘蓝图和标示路径,又自下而上探索生成丰富多样的个性化办学方案。因此,弘扬教育家精神,需要把学校作为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关键层级,把中小学书记、校长作为培育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关键主体,归根结底是把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作为践行教育家精神、推行教育家办学的核心目标。

理论和实际表明,无论多么创新引领的教育理念、雄心勃勃的宏观规划、强势动员的政策设计,都必须落实转换到实践的教育场景和真实的育人过程之中,这样才能够实现教育培养人的核心目标和终极价值。否则,理想和理念终将流于空泛,规划和政策可能归于悬置,研究和思想只能束之高阁。而在落实和转换的过程中,学校领导者,也就是书记和校长,无疑是发挥衔接、融通、转化、践行等作用最为关键的一个独特群体。

关于校长的研究可谓一个历久弥新的领域,围绕校长专业发展、校长领导力、校长办学育人等议题的研究虽称不上汗牛充栋,但至少也扎实丰富,凝聚了一批很有影响力的优秀研究者,积淀了深厚的相关研究基础。全国49.83万所学校,如果算上书记、校长和副职,意味着中小学校领导者群体数以百万计。如何成为一名好校长?如何培养造就更多的好校长?与这个群体越是相近和熟悉,对这个群体的研究越是深入和全面,就越感觉到这样的问题,无论对于百万校长个人的专业成长,还是对于两亿多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国家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都更凸显其极端重要的意义。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作为培养培训校长的一个专门机构,一直有优秀校长成长的“黄埔军校”之称,被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命名为培养优秀中小学校长的“抗大”。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领衔牵头,开展“基于校长、关于校长、为了校长”的研究,既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也是贡献支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担当。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陈玉琨、代蕊华、李政涛三任主任不同形式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确立并组建了关于中小学校长发展报告的课题组,并联合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管理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等不同机构的研究者、硕士博士研究生、一线校长等,组成跨部门跨学科的联合研究团队,每月定期研讨,定期进入全国各地城市和乡村学校开展实地调研,正式启动以中小学校长为研究对象,以校长成长和专业发展为研究主题,以教育家型校长发现和培养为目标,以文献、数据、政策、案例为多种支持证据,以年度发展报告蓝皮书为成果形态的项目研究。

关于本研究还需要特别说明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之所以最终将主题确定为“教育家型”校长成长,既是回应宏观层面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教育家型校长办学”的国家需求,也是呼应微观层面校长培训研修过程中一大批卓越校长潜心办学育人、努力追求成长为“教育名家”的实践需求。

第二,之所以主题为教育家型“校长”成长而未将“书记”单列,是因为研究开展的过程适逢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面落实推开阶段,一些省份先行实施了书记和校长单列,一些省份仍在试点推进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明确了书记是中小学校领导管理的“一把手”,一些地方仍将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因此,本研究采用理论和实践中长期袭用的“教育家型校长”这一概念,事实上涵盖当前中小学校领导管理体制变革过程中“书记”和“校长”两种角色身份的领导和管理者。

第三,之所以通过对普通校长工作经验和实然现状的调查与访谈去研究教育家型校长的成长问题,并非所调查和访谈的对象皆为教育家,而是我们认为校长最了解何谓好校长,校长最清楚成长为一名好校长需要具备什么、成为好校长应该何为。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教育家”既有政府评选、文件命名的楷模校长和典范校长,也有实践中同行认可、师生喜爱的口碑校长和草根校长。因此,确切地说,本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所调研的,与其说是理论政策层面或评价标准方面的教育家型校长,更可能是校长眼中的教育家型校长,是校长心目中最想成为的那个“最好的我自己”的优秀校长或卓越校长。

基于上述观点,我们以教育蓝皮书所努力彰显的原创、实证、专业、连续、前沿、实效等特色为学术标准,将管理决策能力、课程教学改革能力、科研引领学校发展能力作为教育家型校长最核心的三项专业素养,将社会资本、培训研修、制度环境作为教育家型校长最需要的三个支持系统,通过对千余名校长的问卷调查,以及对“人民教育家”于漪和“全国最美教师”张人利等六位大先生或卓越校长的案例研究,尝试回答教育家型校长成长的关键要素与可能路径。

本项研究由我牵头发起和主持完成,最终呈现给大家的是一部团队成果。写作分工在各部分均有注明,此处不再赘述。我确定了研究的设计实施及全书的框架结构,在数易其稿反复修订的过程中事实上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各章节的撰写。部分章节的修改多达十几稿。我要特别感谢所有团队成员对此项研究所付出的努力和投入的精力。研究前后历时三年多,课题组举行过近十轮学术交流会,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全体科研人员组织专题研讨会,尤其在近一年中,团队成员相互交流辩论、启发借鉴、校对修正,我们因本书而共同经历了收获和成长的学术之旅。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写道,“领头人并不总是思想者,而是行动者”。这句话对校长群体非常适用,因为校长毫无疑问首先是教育培养人的行动者,高质量的教育需要一大批优秀卓越的校长通过行动去把它做出来。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研究者,尤其作为距离校长最近的我们这些研究者,如何帮助和推动校长成长,如何支持和支撑更多的校长成长,我们应有这样的情怀和使命,行动起来,把研究扎根在校长队伍中,把论文著作撰写在校长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实践征程上。






来源:教育家观察微信公众号


@

关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官方微信号:NTCS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