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自我认知架构及习惯养成,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和方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指追求远大,目标明确。读书学习是少年邵志豪最执着的目标,勤奋读书给予了邵志豪无穷的成长动力,这是他对广阔世界向往与探索的起点,也培养了他的高度自律和综合思维能力。
“门前的小路上,一个孩子踽踽而行。那时候的故乡,真的很大,大得没有尽头。远处起伏的山峦背后,应该是大海”。当时江南水乡的一位普通少年,从未想过能够成为今天的校长,他所能想到的就是去“山的那边”,逃离这个童年时怎么也走不出去的故乡。
邵志豪从小就特别喜欢读书。究其原因,一是对读书人有着崇高的敬意,觉得读书人懂得特别多;二是小孩子说自己最喜欢读书是一件让父母听了后会很高兴的事儿;三是最为重要的,书本中描述的是山那边的世界。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儿童成长过程中,对权威、知识、智慧的崇拜过程,也是自我认知建构和成长的过程。书本知识代表山那边的世界,是幼小的心灵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是驱动邵志豪热爱读书学习的动力。
小学五年级毕业后,邵志豪开始了6年初高中的寄宿制生活。在此期间,他不仅广览文字之书,还体会生活之书。邵志豪校长曾经回忆,“6年寄宿生活,养成了我独立的学习和生活品格,基本上什么事都自己拿主意、自己协调。每周才能回家一次,生活上的事吃穿得自己统筹,和同学相处交流,就得保持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对后来当老师很有意义。我们平常讲关起门来靠自己,一堂课全靠你自己,因为老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寄宿生活期间,邵志豪非常独立,具有很强荣誉感,养成了自律的良好习惯。
在这期间,邵志豪感触最深的就是读书与写周记。他不记得自己在中学晚自习上写了多少周记,做了多少练习题,只记得周记是他最持之以恒的事情。他说自己写周记,就是为了看到老师在日记里画的红色波浪线和评语。在这一时期,邵志豪对“山那边的世界”的单纯独白,逐步在与老师的批语中走向对话。“山的那边”愈发让他着迷。邵志豪读书与做笔记的习惯一直延续到考上大学。如同邵志豪所说,“读书培养了我的自律,也是我对山那边的告白方式”。
1992年9月1日,邵志豪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跨越。按照他的话说,终于去到了“山的那边”——斯大林大街一百一十号,吉林长春的东北师范大学。大学的专业课对邵志豪的工作和思维习惯有着深远的影响。邵志豪大学学习的是地理专业,他回忆说,“地理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区域性和综合性。思考问题的时候,区域的视角很重要,比如担任校长之后,在处理工作时,我会非常关注不同空间和地域的学校”。他还特别提到地理学的综合思维对自己管理学校的影响。综合思维模式对全面、周密地考虑问题和决策大有帮助,校长工作的复杂性正需要这种综合性的思考方式,因为校长不仅要处理学校运营的各个方面,还需与多方人员沟通协作,特别是要关注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成长。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促使他在决策时可以更加周到、稳健和全面。
读书学习培养了邵志豪对知识、智慧的崇敬之心,促使他自我期待、自我理想、自我思考和自我形象的建构。书本中的知识满足了他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成为他持续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动力。更重要的是,读书为他擎画了山那边的世界,不仅培养了他的高度自律性,也塑造了他的领导风格和人生态度,为他后续成为杰出的名校长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