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究个案,本研究从整体和部分两方面对教育家型校长走向教育自觉的成长路径进行阐释。
(1)教育家型校长教育自觉生成路径的整体性阐释
从整体看来,对于教育家型校长群体而言,走向教育自觉的过程,就是其从自发走向自觉,然后再走向自由的过程。
入职初期的校长,对教育的认知更多源于对职前教育和以往的教育实践经历,所持有的大多是受情意等非理性因素影响下而形成的零散化的教育观点和理想化的教育信念,这些都与校长自身所具有的个性品质、道德情操等有密切的关联。但此刻的信念和观点都是脆弱的,他们对于教育本身的规律还未有一个准确而又深刻的把握,对于如何实现教育理想、如何坚守教育信念尚无清晰认知。因此,这一时期的校长处于自发状态。
随着实践的深入,校长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掌握了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律。此时的校长在对自身身份产生认同的基础上自觉把工作重点从适应工作环境转向引领学校发展,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促进学校发展的可行性道路,并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个性化的办学思想。这一阶段是教育自觉生成的关键期。
进入到自由阶段的校长,除了能够把自己所认识到的教育规律自觉运用到实践当中以外,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行动。此时的校长已然将教育发展当作自己的终身追求,进入“我的一切都是教育,教育就是我的一切”的融合状态,一辈子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自身教育理想的实现,同时也保持着无私奉献、与时俱进的教育态度。
(2)教育家型校长教育自觉生成路径的结构性辨析
从组成部分来看,使命自觉、思想自觉、实践自觉的生成便是教育家型校长走向教育自觉的生动体现。
使命自觉的生成,遵循着从产生教育需要到唤醒教育情感、再到坚定教育意志、直至自觉承担教育使命的过程。一般而言,我国的校长大多是在政府任命或个人争取的基础上成为校长的。此时的校长出于功利、声望或是自我提升、教育发展的目的选择接纳自身的职业身份。入职之后,校长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开始明晰学校存在的问题,并产生教育发展需要;而在教育实践探索过程中,由于成功的教育实践体验,校长产生了积极的教育情感,这种情感体验会让校长对教育事业产生认同,愿意继续投身于教育实践当中;当积极的教育情感上升为校长个体的教育信念,并将其视为行为准则与义务时,就会产生坚定的教育意志,此时的校长能够积极克服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困难,以坚定的决心主动承担教育使命,自觉推动教育发展。
思想自觉的生成,遵循着从适应教育教学常规的无思想阶段到出现零散性教育观点、形成整体性教育理念、再到生成个性化办学思想的过程。适应教育教学常规的无思想阶段一般存在于入职前期或初期。因其并未对教育有系统的学习与了解,或者受制于特定时代或周边环境,此时的校长适应教育教学常规,并未对教育现状进行反思;零散性教育观点形成于对教育的初步反思,此时的教育认识是自发形成的,存在着无意识的、零散的特征;整体性教育理念的形成离不开教育理论的习得和对教育实践的探索;个性化办学思想的生成离不开对已有教育观点和教育理念的系统梳理。
实践自觉的生成,呈现从自发探索到自觉开展、再到自主创新的发展特点。自发探索期的校长能够主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但因未对教育规律有准确、清晰的把握,所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存在方向不正确或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随着对教育规律理解的深入,校长的教育实践活动进入到自觉发展期,能够自觉开展符合教育规律和学校发展需要的教育实践活动;当进入到自主创新期,校长的教育实践活动可以成为引领教育变革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