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培明认为,学校的发展、课程的建设不仅需要全体师生的艰苦奋斗,还需要明晰时局、多方引智。在引智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学校多次邀请著名校友、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回校指导教学改革与美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作为推动“大美育”理念如火如荼展开的“背后推手”,顾明远先生所提出的教育理想不仅发人深思,并且许多思想观念与他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顾明远先生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几句话刻在南菁白墙青砖间,也刻在南菁师生心里。杨培明深谙,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必须让每位学生都能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学校所作的工作不应当是急切地追寻成绩与名利,而应当为促进每位学生的优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教育充分发挥出长期、永恒的效能。此外,顾明远先生关于教师发展的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杨培明带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在南菁高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教师要出书,由学校出钱;教师外出听课、参加研讨,学校一律放行;其他学校认为浪费精力、财力的学术活动,南菁高中乐于承办。杨培明认为,“一所学校的教科研能不能搞起来,关键在于校长”。也正因杨培明的大力推动,学校的教科研氛围愈发浓厚,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也愈发高涨,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与研讨反思中,如今的南菁高中积累了丰厚的教科研经验与硕果,走到了全省中学的前列。
如此说来,对于杨培明而言、对于南菁高中而言,“大美育”理念的建设路途似乎是一帆风顺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杨培明回首从教的几十年来,如果说哪段经历能让他如今回想起来仍是心有余悸,无疑是2012年时课程基地始建、初评受挫的事情。彼时,南菁高中顺应时代需求,响应政策号召,积极推动开展“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得益于精心的准备与组织申报,南菁高中一鸣惊人,获批为江苏省首批高中课程基地,也是唯一一所美育课程基地。当时,正值学校130岁华诞之际,整个学校都展现出欣欣向荣之势。然而,在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首批设立的课程基地展开中期检查视导工作时,给出的评审结果却是“黄牌警告”,这对大家无疑是当头棒喝。教育厅要求对“基本合格”的学校加强跟踪指导,而南菁高中的评审结果就是“基本合格”!也相当于亮出了“黄牌”。专家的评审意见直指南菁高中美育课程建设的软肋——课程,课程建设的转型迫在眉睫。在这样的情况下,杨培明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定地发展和完善对于美的教育的追求。他迅速从受挫的心情中抽离出来,对学校基地建设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反思,他深知这样的意见才更能让他清楚地认识到学校的建设到底缺了什么,到底要向哪走。经过多方的反思总结,学校领导班子一致认为,今后南菁高中的美育建设要做到不盲从、不随意、有品质。随后,在杨培明的组织领导下,领导班子向多方求教、学习、借鉴,最终凝练总结形成了这样的核心思想:
教育哲学:办师生生命幸福的教育;
育人目标:涵育南菁气质,培养未来强者;
发展路径:以美育重构审美的校园生活;
课程资源:书院文化积淀、社会文化资源、馆藏艺术资源、专家智库资源……
在推进“大美育”建设的过程中,常有人会发问,在“唯分数论”的学校困境之中,为什么杨培明能够坚定不移地以“大美育”统整高中课程教学?其实答案源于春秋时期老子的一本哲学作品《道德经》。其结束语“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使杨培明对教育的本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也获得了启迪与智慧,他得知,教育真正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赋予了生命无限的可能性,在心灵对话中完成了灵魂的再生,成就生命的美好与人生的幸福。在这样的人才观、质量观的指导之下,杨培明认识到好的教育应当是浸透生命气息的教育,分数并不是一切,学校的质量教育应当是可持续的,让学生终身得益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杨培明更加坚定了教育美学的理想信念,强调教育一定要彰显美学精神,重视教育的精神培育和人格塑造功能,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永远具备向美而行的能力。
回首读书求学,为站稳讲台而努力走过的路途,杨培明时常感叹,自己并没有深厚的教育背景,幸运的是一路上遇到了一些好老师、好学生,让他更加坚定学校是他愿意去的地方,是值得坚守的地方。后来参与、主持学校的工作,角色的转变也让他一直努力想把学校打造成师生愿意去的地方。这段坎坷的成长经历告诉他,无论面临怎样的挑战与困难,都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村小时丁榴华老师播下的种子,在澄西中学四位班主任的悉心呵护下破土发芽,在西石桥中学、江阴高中、南菁高中等校的从教经历中奋发成长,一路上虽然屡遭风雨,仍有直指参天大树的势头。恩师们在他求学的路上给予关爱与启发,坚定了他向着讲台奔跑的决心,而南菁高中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则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与灵感,对教育美学的价值也有了深刻的感悟。在从语文老师、班主任、团委书记、副校长到校长的角色转变中,从底层向上的经历更让他认识到坚守教育初心,稳扎稳打,持续学习、探索与实践的重要性。审美化教学与实践这样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与他个人的努力与钻研密切相关,但更离不开的是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只有真正热爱教育、关注学生,才能在教育的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教育是具有层次性的。至少可以划分出两个不同的层次来:第一个层次的教育是关于知识、技能、技术、阶级意识等的教育,是浅层次的教育,是训练劳动者(力)和培养人才的教育。第二个层次的教育是深层次的教育,是针对人的心灵深处进行的教育,是关于精神的教育,关于人生的教育,关于灵魂的教育,关于生命的教育,在于培养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胸怀、一种人生境界,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能够透彻领悟人生的真谛与生命的意义,从而能够把个人生命的意义与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联系起来,自觉地去奋斗。第一个层次的教育追求的是教育的工具价值,第二个层次的教育追求的是教育的本体价值。杨培明校长所倡导的美学教育思想所表现出来的对“真善美”的追求无疑表明他所带领的南菁中学团队超越了对教育工具价值的追求,是一种追求教育本体价值的教育。
从杨培明校长的成长经历以及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所反映出的这种精神境界,除了个体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天赋、个性等因素外,可迁移借鉴的经验,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持续学习与深度反思。“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从杨培明校长的成长历程中可以发现,从幼时开始形成的阅读与思考的习惯带给他不断丰富的学识,还带给他作为教师的专业自信,帮助他在教师生涯中突破重重障碍,在不断的自我成长和超越中从发音不标准被人嘲笑的师范生成长为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更给了他坚持做正确的事的勇气,在面对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时,能够坚定教育美学的理想信念,持之以恒地探索实践。哪怕已经胜任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并小有成绩,但杨培明校长始终坚持学习,除了坚持阅读,向大师学习外,他还参加了各级各类的培训,向专家、向同行学习,在日常的工作中向师傅、向同事、向学生学习,在与不同人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省、重构,从而不断向“理想的我”逼近,成为“最好的自己”。“经验+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秘诀。自觉的“反思”与持续的学习是不可分割的,“学然后知不足”,只有建立在“知不足”基础上的“反思”才能真正达到杜威所提倡的“对问题持续、深入、反复的思考”。身处日新月异的智能时代,校长作为学校的引领者,如何适应快速的变化,如何在快速变化中保持清醒,如何积极回应快速变化带来的新挑战,持续学习,深刻反思尤为必要。
第二,胸怀全局与谋好一域。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希望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之内涵: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六个维度的阐述无论从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还是育人智慧、办学态度,都要求校长要成为拥有大格局、大视野、大智慧的大先生。杨培明校长在二十年前就高扬美育旗帜来回应应试教育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异化和束缚,从顺应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视角思索教育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期待“通过美育来指引学生,使其能够审美地对待自然、社会与自我,避免坠入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社会沉沦与心灵空虚的深渊。”他领导的大美南菁致力于培养的是“有思想会表达,有责任敢担当,有爱心能宽容”的学生。站在今天的视角看杨培明校长二十年前的抉择,我们感受到的是不仅是作为名校长“胸怀全局”的境界与格局,还有将宏观要求与微观实践相结合的“谋好一域”的智慧。这也是在名校长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关注的能力与素养。
第三,高预见性与强行动力。杨培明校长的教育理想生动、感人、令人振奋,而在笔者看来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始终致力于将理想转化为现实,把他对教育的思考转化为可能的教育实践在学校进行探索的行动力。可以说杨培明校长的教育思想和他在南菁中学的实践是高度统一、密不可分的。今时今日似乎每个人都能对学校教育指点几句,有的批评,有的畅想,这其中不乏有许多观点在较为广泛地人群中产生认同和共鸣。然而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名校长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他们不仅不回避对教育的批评与指责,具有反思与超越的精神,还具有“教育的乌托邦精神”,敢于以现实为依据展开合理想象,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会以“大环境不好”“现实很骨感”“缺人缺钱缺……”为借口,“知行脱节”或是“知而不行”。王阳明先生认为知行合一,知行应当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知”并不难,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但“行”更加艰难。我们很多校长其实都知道教育和学校应该去追求什么,但是在实践中极易屈从于功利性的现实目标,造成知行脱节、知而不行。来自政府的、社会的、家长的对于升学指标的考量成为我们校长们不得不面对的关键问题。校长其实不单单要回应政府的、社会的、家长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上述主体的教育观念。也只有这样,校长才能走出“知而不行”的尴尬境地。正如王阳明认为的那样,“知行合一”就是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地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也正是因此,中国的一批名牌大学至今把“知行合一”作为校训的一部分。笔者以为这也是从优秀走向卓越,成为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大先生不可或缺的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