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百艳躬耕从教的萌生,实质上是一个由“懵懂”到“觉知”的过程。她在早期学习生涯中,并未意识到自己对教育的深厚情感和与生俱来的教学能力。李百艳从小就对知识分享以及帮助学业困难的同学有着极大的热情。特别是在同侪学习过程中,李百艳对于知识分享总感觉有着无穷的乐趣。当看见同班同学完成作业有困难,自己在分享好多次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李百艳索性直接帮助那位学习困难的同学完成作业。尽管这一事件后来遭到老师批评,但这件事并没有妨碍她对教育的热爱和对知识分享的执着,反而帮助了“懵懂”的她懂得了什么是正确的知识分享。
在中学期间,李百艳依旧喜欢同侪学习。不过,她更喜欢的是分享自己的所学,这既是自己享受那一份分享的快乐,但更多的是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李百艳分享了自己在中学期间利用假期为同学们组织课程教学的趣事。为了能够与同学分享所学知识,当时的一个中学生在假期里甚至“翻墙入室”到破旧的教室里,仅仅是为同学分享所学知识。李百艳回忆道:“当时我们还会偷跑到教室里借黑板讲题,我总是一定要讲到大家都弄懂为止。现在想想,这种对教育的执着和热爱好像是与生俱来的。”如果说“充满朝气,活泼好动,是青少年学生的天性”,那么李百艳的童年天性里多了一份对于教育的热爱和知识的分享。时隔多年,李百艳校长谈及这件事,仍然流露出无法掩饰的幸福和快乐。这仿佛能让人窥探到当时的幼小心灵对于教师职业的真挚的、由衷的热爱。对于聆听者而言,当年的她,仿佛当时就是教师。这不由得使人想起李百艳校长的那句话,“年少时期是人生的播种期,种下一棵怎样的种子,就会收获怎样的人生”。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实践的积累,李百艳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潜能和优势,从而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更为明确的定位。大学期间,李百艳对教育类书籍有着深深的痴迷。李百艳特别喜欢语文,她说过:“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那样的斑斓多彩。”此时的她已经深刻意识到,自己深深地爱上了教师这份崇高的职业,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尽管她在其他学科上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这份对语文的热爱显得尤为突出。
爱是有动力的,爱是会成长的。成为一名教师后,李百艳对于教育的热爱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上升到由兴趣到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的新高度,表现为更加注重付出,以及体现在“寓教于乐”中。李百艳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不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是本着父母心办教育,在教学中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教育。李百艳有一句非常爱说的口头禅,谈及学生时极少说学生,更多的是说“这孩子”。心理学有这样一种观点,无意识的语言表达可以为了解个体的真实想法、感受和潜在心理动机提供窗口,因为它反映了个体在没有过滤或编辑下的自然状态个体的心理状况、冲突或需求。难能可贵的是,这份爱不仅仅是在语言的无意识表达上,在实践中更是为人师,操的是为人母的心。当她是一位语文老师时,每天早上给孩子教数学课。如果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教学成绩,李百艳仿佛教错了科目。正是因为在职责岗位上有着深厚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学生亲切的称她为“李妈妈”。爱是可以传染的。因为她深爱着教育,她的学生在爱中学习,因此是快乐和幸福的。因为有爱,在李百艳校长的眼中,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内在的召唤和对于自我心灵价值的追求与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