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教育已经从“有学上”走向“上好学”发展阶段。2024年3月1日,教育部公布2023年全国新增义务教育优质学校1736所,新增优质学位199.9万个,全国共有1.6万个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集团和1.5万个城乡学校共同体。2024年3月9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介绍:“我们用了大概2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在世界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第一个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达到了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教育的快速发展已经引起世界的关注。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多领域借鉴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经验,推动学校创新发展,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1. 重构校园生活,让学生“活”在集体里
学校变革最终是通过学生对校园生活的感受与体验而实现的。当下中国学生的校园生活是单调甚至有些枯燥的,即使增加自主选修课和社团活动,事实上校园中的学生社会交往和沟通合作依然严重缺失。
第一,重构校园生活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生命更有活力。学校变革的出发点不应在于有什么先进理念和响亮的口号,也不是一些只能写在发展规划里的课程名称,而是要凸显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将学生生命活力融入校园生活中。让学生真正“活”在校园里,就要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机会和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如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听证会等学生参与制度,提高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新优质学校要把发展的重心放在尊重学生个性、重构校园生活上,要让学生生命得到滋养、灵魂得到浸润,从而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第二,重构校园生活背后的底层逻辑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学校改革在重视给予学生自由的同时,并不意味着让学生不遵守规则,更不是抛弃团队和集体。中国传统文化倡导“有国才有家”,中国教育更重视对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我们不否认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由于过于强调“整齐划一”而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关怀。但我们对此反思时,也需注意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放松对家国情怀和集体意识的培养。尊重人的个性是文明的标志,但绝对不能异化为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和个人英雄主义,而要坚持把培养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放在首要地位。同时,在培养“共性”时,我们不能走向简单机械的灌输,而要鼓励学校开展由学生自己设计、主动参与的活动,让德育走心、入脑。
第三,校园生活重构要从教师“活在课堂里”走向学生“活在课堂里”开始。李政涛教授强调课堂是有生命的,课堂是教师用生命活出来的课堂。这种“活”意味着教师眼里有学生生命的存在。学生真正活在课堂里,学生拥有有效的倾听、真切的对话和生成的内化,学习的自觉性和内驱力就会被激发和点燃。
2. 重构评价体系,让师生有原创性自主成长
评价是“指挥棒”。我们学习西方把很多模糊评价变得精准,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校和师生的发展。中国教育评价应从“为评价而评价”转向“为改进而评价,为发展而评价”,突破价值导向和评价方式的局限。为此,《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革教育工作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用人评价,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推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持续优化。
重构教育评价体系要超越唯分数的顽瘴痼疾。当前,政府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尚未真正走出“唯分数”这个单一指标。中小学重视基础知识掌握无可厚非,但不能只重视知识而忽视能力、素养和三观的培养。学校是人社会化的开始,让人更有教养、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古德莱德认为,一个能够被称作学校的地方,是能感召人精神和灵魂的地方。学知识是手段,成长是目标。我们要把评价作为撬动教育改革的支点,把体验还给学生、把设计还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原创性和内驱力发展。针对中国基础教育规模大、差异大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技术赋能教育评价,助力学业诊断和个性化辅导。
要推动师生创新发展、自主成长,应格外关注其思维品质培养。思维品质是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关键要素。学校教育应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提升思维品质。
3. 重构社会契约,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
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一个区域或一个部门的事情,更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情。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全球化和现代化,无论对中国还是对国际社会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立足更大的社会背景思考教育问题时,我们会发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通过重建教育系统的基础和组织原则来促进教育健康发展,也就是需要迈向“社会契约”的全球教育治理。所谓社会契约,是社会成员之间为谋求共同利益而合作的一种默会协议。伯恩斯坦指出,不能靠教育自身的力量来弥补社会不足。尤其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之后,物理技术、数字技术和生命技术的深度融合,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社会发展的可预测性逐步减弱。面对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共同参与已成为全球治理的普遍共识和重要特征之一。
“新的教育社会契约还需回应和废除潜在的治理等级制度,推动形成水平型、网络化的行为范式,保障多元主体的可融入性和强参与度。治理主体在无序中寻找秩序,在矛盾中寻找一致性,在变化中寻找延续性。”无论是教育研究者、校长还是教师都不能只站在狭隘的视角审视教育和学校发展,任何学校都没有理由挤占或垄断资源。多元融合下的共同契约让我们更加懂得家校社共生共创的意义和力量。我们应学会利用周边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和资源,把潜在的资源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促进学校与社区共赢。校内管理也要增强其开放性和主体性,超越中国传统管理体制的惯性,构建全新治理模式和机制,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我们需要用创新实践争取到让世界倾听中国教育的理由。
中西教育智慧融合是全球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面对未来,我们需要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变革,转变思维方式,审视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式和路径,向世界贡献推进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